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距2019年結束已僅剩不到10天時間,回望這一年,保險公司股東股權持續嚴監管,批復尺度收緊下獲批事項較少。
證券時報記者結合銀保監會官網及上市公司公告等公開信息統計,年初至今,銀保監會批復新開業或籌建的保險機構共計6個,其中新批籌建的僅1家,為外資養老險公司,明顯少于往年的批復。另外,批復險企變更股權15項、批復注冊資本變更15項,延續了近年的準入收緊態勢。
值得提及的是,外資的獲批事項占到了全部批復的大約四成,保險業加大對外資開放的推進和落實力度可見一斑。此外,險企國資股東的增資、股權轉讓和劃轉事項,以及險企問題資產處置類相關變更事項,也是今年批復的主要內容。
批復尺度仍趨嚴
從批復情況觀察,今年保險業股東股權領域主要有三個動向:一是外資保險機構新設立或增資,二是險企國資股東增資、股權轉讓和劃轉,三是險企問題資產處置類后續相關事項。
今年以來,銀保監會批復新開業或批準籌建的保險機構一共有6家,其中4則批復與外資有關,兩則與安邦重組有關。具體包括安聯中國保險控股開業、工銀安盛資產開業、交銀康聯資產開業、恒安標準養老保險籌建,以及大家保險集團設立、大家財險設立。
其中,新批籌建的機構僅1家,通常被視為發放保險牌照,即恒安標準養老保險,這是一家外資養老金管理公司。
僅1家的批籌數量,延續了2018年“少”的態勢,并比2018年更少。2018年,共有4家新批籌保險機構,包括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交銀康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信保誠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大韓再保險公司在華分公司,其中前兩家已在今年獲批開業。
而稍早的年份,一年新批籌建保險機構情況是:2017年6家;2016年最多,為20家;2015年13家。
6家企業新晉險企股東
今年來共計獲批的15個險企股權變更事項中,轉讓股權的企業共計24家(含財政部),受讓股權的企業共計14家。這14家企業中,有8家為已經入股保險公司的企業,6家為保險公司的新股東。
也就是說,今年來,僅有6家企業通過收購保險公司股權的方式進入保險業。具體包括:安達百慕大保險公司、國厚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蚌埠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湖北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大家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鴻志軟件有限公司。
相較2018年,新進入保險業的企業數量也有所減少。據記者統計的數據,2018年共計批復15家次險企變更股權事項,批復受讓股權的企業共計23家,其中有18家公司以新面孔獲批成為新晉的險企股東。
外資“跑步入場”
從上述統計的新牌照發放、股東股權變更、注冊資本變更等重要事項中,可以看出,外資占據了相當比重——36個獲批事項中,與外資相關的有15個,占比達四成。無怪乎有保險業人士趣稱,外資正在國內享受“超國民待遇”。
銀保監會信息顯示,今年1-10月,銀保監會批準包括創興銀行上海分行、澳門國際杭州分行、韓國釜山南京分行、恒安標準養老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在內的18項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籌建申請,批準包括約旦阿拉伯銀行上海分行、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交銀康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內的15項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開業申請。11月,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德國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獲批開業。1-10月,監管還批準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增加注冊資本或營運資金共計152.72億元。
野村中國金融機構研究主管唐圣波近日在中國2020年保險業展望電話會上表示,保險業對外資擴大開放的基調去年就已形成,但今年的開放力度還是超出預期的,甚至是歷史性的。比如,德國安聯在中國的保險控股公司獲批開業,控股公司類似于集團性質的牌照,這一批準是超出預期的。此前安聯已在內地布局了壽險、財險和健康險公司。
唐圣波預計,在這種開放的政策環境下,外資險企會積極把握機會。已有國內布局的外資險企,會希望擴大投資和持股。比如,安達保險在逐步獲批對華泰保險集團增持超過25%、30%后,還在尋求絕對控股權。而現在沒有進入中國市場的,或者此前有進入但退出了的外資保險機構,可能將通過申請新設保險公司或收購股權的方式進來。國內存在一些險企,雖經營時間較長,但經營情況不太好,盈利情況較弱,業務增速也較低,這些險企可能會有老股東尋求退出,從而給外資提供入場的機會。
“我們希望現有在華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能夠充分利用進一步開放帶來的新的發展空間,不斷提高外資機構的經營活力與管理能力。同時,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我們歡迎更多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來華設立機構、開展業務。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履行開放承諾,并努力創造有利于中外資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市場營商環境。”銀保監會12月初表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