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險透視|匯豐人壽合資轉獨資半年未果,去年盈利再度下滑
來源:每日財報
撰文/郜融蓮
匯豐人壽成立十余年,盈利情況仍未穩定,公司對銀保渠道的依賴也日益加重。
提起外資全資保險公司就不得不說起友邦人壽和匯豐人壽,在去年銀保監會宣布徹底放開外資股東對壽險公司股份的限制后,友邦人壽帶頭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匯豐人壽緊接著也宣布了外資獨資控股的計劃。
然而,計劃公布已過去半年之久,仍未得到監管的審批。《每日財報》注意到,匯豐人壽成立十余年,盈利情況仍未穩定,公司對銀保渠道的依賴也日益加重。
第二家外資全資險企花落誰家?
據公開資料顯示,匯豐人壽成立于2009年6月,由國民信托、匯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豐保險”)共同出資成立,兩家公司各持股50%,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0.25億元。
匯豐人壽中國總部位于上海,業務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廣州,佛山,東莞,珠海和深圳。
去年5月4日,匯豐保險宣布,已與其在華壽險合作伙伴國民信托達成協議,將收購國民信托所持有的匯豐人壽50%股權。交易完成后,匯豐人壽將成為匯豐亞洲在內地的全資控股子公司。
截至目前,該交易尚待包括中國銀保監會在內的相關監管機構核準。此次宣布收購匯豐人壽剩下50%的股權是匯豐保險在我國國內市場邁出的舉足輕重的一步。
2012年底,因自身戰略調整需要,匯豐保險曾宣布將手中持有十年的中國平安的全部股權出售。2013年,匯豐人壽又宣布關閉上海運營的個人營銷渠道業務。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國民信托因增資未被監管批準,曾表露出售所持匯豐人壽股權的意圖。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布局中國已久,但匯豐人壽的分支機構仍集中在幾個大中城市,展業渠道單一,保費規模有待提升,此次轉為“獨資”或幫助匯豐保險擴大業務規模獲得進一步發展。
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表示:“中國市場不僅是我們強大的亞洲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憑借環球網絡服務客戶的重要一環。我們希望通過此交易加大投入并進一步深耕內地市場。”
在我國眾多的合資壽險公司中,匯豐人壽是自成立以來股東未發生變化的少有的合資壽險公司之一。如果此次交易能夠順利獲批,將成為匯豐人壽成立11年以來第一次發生股權變更。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金融業進一步開放的政策相繼推出以來,德國安聯、法國安盛、友邦保險等外資巨頭皆對中國內地保險市場各有謀劃。友邦人壽早已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截至目前,等待銀保監會批準的僅有匯豐人壽和中德安聯兩家合資壽險,不知“第二家外資全資保險公司”的頭銜將花落誰家。
成立十年盈利未穩,長期依賴銀保渠道
《每日財報》注意到,雖然成立至今已有10年,但匯豐人壽仍未進入盈利周期。據公開數據顯示,2010-2020年,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從1.18億元增長到18.74億元,實現逐年增長趨勢,但其盈利情況亦不穩定。
2010-2019年凈利潤分別為-1.22億元、-1.46億元、-1.12億元、-0.24億元、1.01億元、1.76億元、-1.61億元、1.12億元、-2.06億元、0.15億元,成立10年匯豐人壽已累計虧損3.67億元。
2020年受疫情影響,匯豐人壽的凈利潤再次出現了下滑,僅剩下100萬元。
背靠匯豐讓匯豐人壽擁有了天然的銀保渠道優勢,其營收大部分也來自銀保渠道。據2019年年報顯示,匯豐人壽銀保渠道占比已高達98.56%。
值得一提的是,自匯豐人壽在2013年3月關閉個人營銷渠道,專注銀保核心后,公司對銀保渠道更加依賴,公開數據顯示,2015-2018年,其銀保兼業代理保費占比分別為95.9%、96.5%、97.7%、98%。
據匯豐人壽2018年和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原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產品、保護投資款新增繳費前三的產品以及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繳費前三的產品全部是以銀行代理為主要銷售渠道。
而此前匯豐人壽關閉個險渠道的原因則是公司的個險業務并不賺錢。截至2013年發布消息時,匯豐人壽個險營銷員僅有160多人,92%的新單業績來自銀保業務,個險微乎其微。
業內人士表示,若公司長期依賴銀保渠道銷售,則容易導致營業成本上漲。如遇到政策或資本市場等外部變化,險企業績極易產生波動。
這一點從匯豐人壽的財務數據上也有所體現,據年報顯示,匯豐人壽近年來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現增長。2018年和2019年公司手續費及傭金支持分別達6296.96萬元、9713.34萬元,業務及管理費支出分別為2.68億元、3.23億元。
此外,近年來監管也加強了對險企銷售渠道的政策調整。2018年5月末,銀保監會下發《關于防范銀行保險渠道產品銷售誤導的風險通知》要求,除電銷和網銷業務外,商業銀行銷售保險期間超過一年的人身險產品,需在取得消費者同意后,對銷售過程關鍵環節以“雙錄”方式記錄。
《通知》的下發,加大了銀行渠道保險產品銷售難度,不少銀行系險企通過母行代銷的保費縮水。而匯豐人壽真正變成外資全資控股后,能否改變公司依賴銀保渠道的局面呢?《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
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