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金融》|盛和泰:保險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作者|盛和泰‘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副總裁’
文章|《中國金融》2021年第2期
編者按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此,本刊開設“聚焦‘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專欄,約請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領導和業內專家,結合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發展,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總結“十三五”金融發展成就,對“十四五”和2035年金融發展進行展望。
近年來,隨著外部發展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變化,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明確提出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為我國“十四五”時期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但從實踐看,當前在持續擴大內需,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仍面臨不少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我國內需潛力尚未被充分釋放,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匹配、居民預防性儲蓄負擔過重、投資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存在障礙等問題,對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仍有較大制約。金融體系是構建中國經濟雙循環的戰略重器,保險業作為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進一步發揮社會穩定器、風險減震器和經濟助推器的功能作用,在促進居民消費升級、支持重點領域投資、暢通經濟社會循環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更好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義所在,強化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對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具有重大意義。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積極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抓住全球經濟發展機遇,發揮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主動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市場萎縮,世界經濟陷入持續低迷,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特別是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復雜多變,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更使逆全球化趨勢加劇。面對外部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堅持擴大內需有利于防范化解內外部風險挑戰,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形成依托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充分發揮我國市場優勢的內在要求。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發展,我國形成國內大循環的基礎和條件日益完善,內需潛力巨大。從消費群體的潛力看,我國有14億人口,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具有消費總量擴大和消費結構升級的廣闊空間。從產業發展的潛力看,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城鎮化建設、產業升級、中西部發展都將不斷釋放投資潛力。堅持擴大內需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國全球超大規模消費市場的優勢,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增強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個體層面,商品和服務在內的消費需求,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有利于充分發揮需求對供給的牽引作用,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企業層面,市場需求不足,會造成企業困難加大,影響人民的就業和收入預期,導致消費支出收縮,降低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堅持擴大內需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實現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民心所盼。
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潛力所在,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是居民消費擴容提質潛力仍有待進一步挖掘。充分挖掘內需潛力,順應消費擴容提質趨勢,是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由之路。盡管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總體看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有很大潛力待挖掘。從全球十二大經濟體的比較來看,中國的居民消費率甚至不及巴西、印度和俄羅斯等國。2019年我國最終消費率為55.3%(發達經濟體一般在70%左右),其中居民消費貢獻僅為39.4%,是我國最終消費率較低的主要原因。中國居民消費率偏低,除了受儲蓄習慣、收入水平等因素影響以外,居民不愿消費、不敢消費,預防性儲蓄負擔重也是重要原因,需要通過保障制度完善和金融體系支持,以持續提升居民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此外,挖掘內需市場巨大潛力,還需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通過提高供給側質量和水平,培育新的有效消費需求。以保險業為例,我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保費收入國,但我國壽險保單持有人僅占總人口的8%,人均持有長期險保單0.13張,由于種種原因,在部分特殊業務領域,產品供給遠遠不能滿足居民需求,如我國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分別高達2.7億和1.2億,這類人群的保險意識強,但保險產品供給嚴重不足,未來還需要盡快補齊產品供給短板,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保險消費需求。
二是重點領域投資潛力仍有待進一步挖掘。投資需求是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優化供給結構具有關鍵作用。目前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基礎設施、民生等領域的投資積累還不夠,尚存在許多重點領域亟須投資支持。如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在公共服務與應急設施供給數量與質量方面存在短板,醫療衛生、教育、環保、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方面也存在供給缺口。此外,對于5G基站、特高壓、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也需要加大投資力度,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的主動性也需要進一步調動。
三是現代流通體系與統一大市場建設提速提質潛力仍有待進一步挖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流通效率和生產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的重要方面。從實際情況看,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加快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還存在不少難點堵點,比如我國物流成本長期居高不下,2019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7%,這一比率遠高于發達國家,主要原因是物流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國內信用體系建設等還不夠健全,導致市場交易活動不暢通,企業交易成本偏高。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國內統一市場建設,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資源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
準確把握保險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強化風險保障、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
發揮風險保障功能,釋放居民消費潛力。研究表明,社會保障水平越高,消費動力越足,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已實現“全覆蓋、?;尽?,但“多層次、可持續”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商業保險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遠遠不足,2019年我國保險密度僅430美元/人,而發達國家保險密度通常已達2000美元~3000美元/人,其中健康保障方面,美國健康險行業賠付支出占每年醫療衛生支出總費用的比重接近30%,而2019年我國健康險賠付占比僅3.4%,增長空間巨大。養老保障方面,我國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障)長期處于起步階段,占比微乎其微,真正的養老保險產品很少,相比發達國家明顯支撐不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我國確診和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醫療費用支出主要由醫保基金和財政補助負責,商業保險賠付金額有限。除社會保障體系缺口外,新冠肺炎疫情還暴露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市場主體普遍缺乏營業中斷損失保險等風險轉移手段,許多企業出現停工停產甚至破產。由于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居民收入因而大量儲備沉淀在相關風險防范上,不敢消費、不能消費的現象廣泛存在。保險行業具備風險管理的專業優勢,參與健康保障、養老保障建設,以及根據企業發展需求健全風險管理機制,為企業停工停產損失提供保險保障等,能使人們貧有所濟、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災有所救,如2020年上半年中國人壽捐贈保險保額1.2萬億元;旗下財險公司為農民工提供工資支付保證保險保障30億元,開發“企安心”營業中斷保險,通過保證保險為企業緩解資金壓力87億元,這些舉措都有利于改善人們的支出預期,增強消費意愿,推動居民消費擴容提質。
發揮保險資金融通功能,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保險資金具有周期長、規模大、來源穩定等特點,能夠服務暢通投融資體系,有效帶動社會資本,引導投資領域、擴大投資規模,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持,提升供給對需求的適配性。截至2020年10月底,保險業總資產22.6萬億元,資金運用余額20.8萬億元。保險資金既可以直接服務國家戰略性投資需求,如布局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等新興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城市化,加大對高端制造業、創新企業和引領性產業集群的支持力度等,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可以從保險行業自身相關產業鏈著手進行延伸,如持續強化戰略性參與公共衛生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發揮險資種子資金和領投資金作用,進一步助力拓寬社會辦醫融資渠道,有效增加群眾需要的醫療服務供給。在此過程中,保險公司可以形成穩定的長期回報,緩解資產負債匹配缺口問題,形成多方共贏局面。如中國人壽一直致力于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資18家醫療醫藥企業,為解決長期建設資金來源壓力大和短期公共醫療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提供有力支持;2020年上半年牽頭設立80億元清潔能源基金,創新服務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資管產品,新增小微企業貸款163億元。
發揮保險社會管理功能,暢通經濟社會循環。保險是天然具備社會管理功能的市場專業力量,能夠大幅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支撐經濟社會循環的規模、質量持續提升。比如人身險方面,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創新產品與服務,協助政府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等,以個性化、定制化、全程化的健康管理,努力把問題解決在前端、把服務覆蓋到全程,推動醫療治理體系的轉型升級,促進社會整體健康資源的高效使用;可以布局多類型養老機構,協助政府打造多層次養老服務供給,實現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模式協同發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健康水平老人的養老需求。財產險方面,保險業可以進一步跟隨法律的修訂完善過程,豐富責任險產品種類,擴展風險覆蓋面;提供保證類保險,助力國內信用體系建設,參與國家巨災保險體系建設,積極承擔地震、洪水等相關保險責任,在推動政府公共服務方式轉變、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同時,提高國家整體風險管理水平,促使經濟社會循環中穩增長和防風險實現長期均衡,在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與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準確把握保險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頂層設計,強化支持和保障
一是進一步發揮保險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中的作用。建議將保險服務政府職能轉變納入各地區發展規劃,制定政府采購保險服務實施細則和目錄清單。在民生與社會保障等領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將相關責任交付保險公司進行商業化運作或提供專業化服務;在巨災、突發疫情、流行病及公共衛生事件方面,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發展機制和模式,在提升行政效率的同時,引導保險業轉型發展方向。
二是進一步完善保險制度體系。建議從法律上明確保險行業在多層次社會治理體系和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職能與作用,將保險公司職責從經濟補償擴展到提供保險相關服務,給予健康、養老等普惠型業務更大力度稅收優惠。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支持保險業通過投資、合作等多種方式向健康、養老、汽車后市場等產業鏈延伸。
三是進一步夯實數據基礎支撐。建議建立國家層面的綜合數據庫,對地理環境數據、人口數據、氣象數據、災害數據、土地確權數據等相關數據進行全面整合和統一管理,支持巨災保險、農業保險、環境污染保險、安全責任險等業務健康經營、迭代創新;加快基本醫保等領域的公共信息平臺、健康大數據平臺建設,推進醫院數據與商業保險公司對接,為人身險公司提供公共服務,使數據真正成為保險企業的新生產要素。
四是進一步促進形成政策合力。建議由監管機構或行業協會聯合各方力量,成立金融科技應用研究平臺,引導和鼓勵行業加快新技術應用,夯實科技基礎能力,提升科技賦能。加快構建統一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實現不同層次養老金融產品的便捷轉換,推進養老保障三支柱之間實現真正有效銜接。
五是進一步推動將保險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建議參考發達國家做法,將保險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作為公民基礎性、常識性教育,在學校及權威媒體中進行宣講,讓民眾進一步掌握保險的原理和相關知識,引導和推動全民及早樹立起正確的風險防范和風險管理觀念。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