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期保費占比從31%降至4% 萬能險剎車

中短期保費占比從31%降至4% 萬能險剎車
2020年08月21日 18:19 華夏時報

  原標題:中短期保費占比從31%降至4% 萬能險剎車丨防金融風險攻堅戰專題

  華夏時報記者 吳敏 北京報道

  曾因“寶萬之爭”進入大眾視野的萬能險,在經歷幾年的監管約束之后,如今已然褪去鋒芒。

  8月16日,郭樹清在《求是》雜志刊發的文章《堅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中,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保險業激進的投資理財型業務得到遏制,壽險業務的中短期保費占比從31%的歷史高點降至4%。

  郭樹清罕有地強調金融產品高收益問題。其表示:“世界上沒有高回報低風險的金融產品,宣揚‘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詐騙。”

  監管再立“規矩”

  事實上,萬能險是近幾年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話題,僅在今年,監管就多次給萬能險“立規矩”。

  近日,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對上海人壽、英大泰和人壽、復星保德信人壽、橫琴人壽、光大永明人壽等12家人身險公司的總經理及總精算師進行約談。

  約談的原因就是,監管根據非現場監測情況發現,部分人身險公司萬能險賬戶財務收益率低于實際結算利率,存在利差損等風險隱患。

  今年以來,市場利率震蕩下行,寶寶類貨幣基金回報降至2.5%上下,以債券資產為主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普遍下行,一年期產品大部分在3%至4%之間。

  但上述被約談的12家險企所售賣的萬能險產品,普遍存在結算利率高于5%的情況。如復星保德信人壽銷售的附加天天盈B款年金保險(萬能型),今年6月的年結算利率就高達6.5%。另外,上海人壽旗下30款萬能險中,也有多達18款產品6月年結算利率超5%,其中,上海人壽盛世加利兩全保險(萬能型)年結算利率最高,達6.35%。

  今年6月份,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銀行業保險業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的通知。其中,2020年非銀行機構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要點上,將保險機構的萬能險業務單獨列出。

  具體包括,萬能單獨賬戶的資產未單獨管理;在同一萬能單獨賬戶管理的保單未采用同一結算利率;萬能賬戶實際結算利率未根據萬能賬戶單獨資產的實際投資狀況科學合理地確定,存在剛性兌付的情形;萬能單獨賬戶資產負債嚴重錯配,對可能存在的利差損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未制定可行的應對措施等。

  今年2月份,銀保監會印發的《關于強化人身保險精算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在非現場監測機制方面,還重點對季度監測機制進行了完善,新增責任準備金覆蓋率、萬能險賬戶基本情況、投連險賬戶基本情況等。除將責任準備金覆蓋率納入監測指標體系,還強化對萬能險等業務監測,加大負債業務監管力度,重點防范行業現金流和利差損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因盲目追求業務規模而造成利差損,不僅對壽險企業自身的穩定經營造成威脅,也嚴重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若利差損長期存在,將直接導致壽險公司資產負債比例失衡,資產變現能力較差,現金支付能力不足。如果引發大規模退保,將給社會帶來不穩定。

  源起緩解利差損風險

  作為人身險重要產品形態之一,追溯過往,從未有產品像萬能險那般風光過,又這般無奈過。

  萬能險之所以說它“萬能”,主要表現在交費靈活、保額可調整、保單價值領取方便等方面。在英美等保險發達之地,萬能險是在1970年代利率大幅提高的環境中,為提高保單靈活性和投資屬性而出現的。如今,萬能險已成為美國市場上的主流險種。根據LIMRA(美國壽險協會)統計顯示,萬能險保費收入占總保費的比例在美國已基本穩定在38%左右。

  但與國外的發展路徑不同的是,萬能險被引入中國,卻是在壽險業發生利差損危機之時。

  1992年至1996年期間,中國GDP連續5年實現兩位數同比增速,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在1993年甚至達到10.98%的高點,并在將近三年的時間內維持不變。

  急于擴張規模的中國壽險公司也紛紛將普通型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調高至7%-10%之間。

  風險也是在此時悄然而至,隨著股市下跌、樓市泡沫破滅、國有企業以及商業銀行經營陷入困境,1996年5月1日開始,銀行利率進入下行通道。

  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在此后3年多時間里,中國央行7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從最高的10.98%直接降至2.25%,到2002年該利率已跌至1.98%。

  但在當時,保險業不僅沒有調整高預定利率的產品,卻將每一次降息都當作一次促銷的大好機會,有數據顯示,當時中國壽險業的利差損達到了數百億之巨。

  最終,巨大的風險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1999年6月10日,銀行又一次宣布降息當天,原中國保監會也下發《關于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全面叫停高預定利率產品,強制壽險公司將壽險保單(包括含預定利率因素的長期健康險保單,下同)的預定利率調整為不超過年復利2.5%,并不得附加利差返還條款,即日開始實施。

  這一紙通知也直接導致壽險陷入蕭條。為了突圍,平安人壽率先引進無保底收入的投連險,中國人壽引進了分紅險,太保壽險等則在2000年引入了有保底收益的萬能險產品。萬能險由此正式進入中國,且主要通過銀行渠道銷售。

  在進入中國最初的歲月中,萬能險頗受歡迎,2003-2007年間,萬能險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2007年在股市暴漲的推動下更是實現了113%的增長。平安、太保、泰康等大型壽險公司均大規模地售賣過萬能險產品。

  第一次“滑鐵盧”與“高光時刻”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中國資本市場也隨之進入熊市。受累于資本市場下行,萬能險結算利率集體跌破4%。與此同時,因2011年保險業開始實施新的會計準則,投連險和萬能險中用于投資的保費不再計入原保險保費統計,不少險企開始淡化萬能險,主攻傳統險和分紅險,萬能險由此遭遇了第一次滑鐵盧。

  扛過了世界金融危機的打擊,也見證了銀行存款利率再度上漲和下降,2012年,中國開啟新一輪金融市場化改革,原保監會相繼出臺政策,實質性拓寬險資運用渠道。人身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也到了不得不發的地步。

  2013年8月1日,原中國保監會下發《關于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宣布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簽發的普通型人身保險保單法定評估利率為3.5%。

  受益于投資收益的放開以及費率改革的到來,萬能險在中國也真正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2012年中國壽險保費不足萬億元,2016年底壽險規模保費已達3.45萬億元,以萬能險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五年累積超過2.5萬億元。不少中小險企,將萬能險視作彎道超車的“特效藥”。

  不少險企借助萬能險橫掃資本市場,染指諸多知名上市公司,如招商銀行民生銀行金融街金地集團大商股份同仁堂金風科技、遠洋科技、萬科A格力電器伊利股份,一時萬般風光。

  然而,這些險企因在A股大肆舉牌,引發了路人皆知的“寶萬之爭”以及恒大“割韭菜”事件。隨著明星企業家董明珠斥責險資舉牌破壞實體經濟,原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將險資斥責為“妖精”、“害人精”。2016年,原保監會連發數文念“緊箍咒”,萬能險也應聲從巔峰跌落。

  浮浮沉沉 由盛轉衰

  2016年3月,原保監會下發《關于規范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應立即要求停售,存續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滿3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的銷售規模逐年遞減。

  6月,原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的通知》,從產品的設計、監管上限制中短存續期產品,但還是給出5年過渡期。

  2016年最后一個工作日,《關于進一步加強人身保險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發,過渡期不再,明確保險公司自2017年開始,中短存續期產品季度規模保費收入占當季總規模保費收入比例就須控制在50%以內,原保險保費收入占當季規模保費收入比例也不得低于30%,否則一年內將不得新設分支機構。

  不僅如此,針對個別在萬能險方面表現激進的險企,原保監會還采取了停止開展萬能險新業務、暫停委托股票投資業務、暫停互聯網保險業務、三個月內禁止申報產品等一系列監管措施。

  2017年,原保監會的人事巨變之后,保險業整體轉型也進一步提速,“保險姓保”成為主旋律。

  據本報記者粗略統計,2017年僅保監會官網公布的相關政策及通知就達60多份,與人身險或財產險相關的文件也均超過200份。

  其中“134號文”即《中國保監會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又進一步遏制中短存續期產品,強制險企發展保障型產品。

  監管對險資資金運用方面也進一步規范,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資金股票投資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就明確禁止保險機構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共同收購上市公司;旨在防止險企淪為大股東提款機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也于這一年下發;原保監會還開展多種現場檢查,并對涉事險企予以重罰。

  如今,在“保險姓保”的政策引導下,萬能險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保險業也逐步擺脫過去以“規模為王”的粗放式發展理念,推動業務發展從注重規模轉向注重價值,從銷售導向轉向客戶需求導向。但這并不意味著萬能險徹底消失了,消失的只是“短、平、快”的高現價萬能險,是簡單粗暴的發展模式。

  自2017年134號文開始收緊短存續期產品備案以來,保險業不斷推進轉型,保險公司負債端增長承壓,一些公司也出現了不得不面對的現金流問題,更重要的是,低利率市場環境下,短期產品的利差損風險相對長期險利差損風險更容易得到控制。

  去年底,有媒體報道,銀保監會有意規范兩全保險,考慮允許保險公司開發設計保險期間5年期以下的兩全保險產品,但不得短于3年。這則消息雖然隱晦,但也透露出一個信號,即銀保監會將重新全面放行中短存續期產品(實際存續期間低于5年的產品)。但這也并不意味著監管在鼓勵發展中短存續期產品,據了解,監管將在產品結構、償付能力、準備金等方面設置多重標準,險企一旦不達標,仍將會被取消資格。

  兜兜轉轉數十載,人身險業發展幾經波折,數次險象環生,而萬能險的浮浮沉沉也從側面印證了行業正是在這樣的波折中逐漸走向成熟。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掃二維碼 3分鐘開戶 緊抓牛市回調良機!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陳鑫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8-21 萊伯泰科 688056 24.8
  • 08-21 大葉股份 300879 10.58
  • 08-21 盛德鑫泰 300881 14.17
  • 08-21 山東玻纖 605006 3.84
  • 08-21 迦南智能 300880 9.73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