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 專家呼吁盡快擴大稅延養老險試點或直接推向全國
華夏時報記者:吳敏 北京報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達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4%。不可否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近年來中國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隨著退休人數的不斷快速增長,我國社保基金收入小,支出大,養老金支付壓力與日俱增。
在此背景之下,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作為“第三支柱”中的新興力量,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今年5月1日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已到期。
11月15日,在養老金融發展論壇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保障實驗室首席專家鄭秉文向記者表示,應盡快擴大試點,或直接推向全國,才能在短期內獲得更多的市場信息,以便縮短對制度設計實施改革的期限,讓更多人群享受政策紅利。
老年型人口國家 養老準備刻不容緩
11月15日,同方全球人壽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2019年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為6.15,是近兩年來首次下降。
清華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指出,從下降的主要原因來看,2019年中國居民對于退休生活的愿景與信心有所回落,但總體仍呈樂觀狀態,中國近期經濟增速放緩及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或是增加居民緊張感的重要原因。2019年中國居民退休指數的構成與2018年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退休準備充分度”以及”財務問題理解能力”上,而在”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方面與2018年相差不大,可見居民對于未來收入的預期仍然保持積極樂觀,對于宏觀經濟的預期也沒有大幅變化。與此同時,陳秉正強調,退休指數不會一直上升,指數的波動體現了中國居民對于退休準備的意識趨向成熟。
歷經多年發展,我國基本形成了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構成的養老保障三支柱格局。從報告數據來看,中國居民養老普遍認為“第一支柱”政府應承擔更多責任,依賴政府養老金,對“第三支柱”個人進行的退休理解認同度仍顯不足。
陳秉正指出,作為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部分,推動商業養老保險實現與第一支柱的均衡發展,對于個人養老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度穩定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建議應將老齡金融作為金融事業分支,目前對于老年群體財務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需求,學界和業界關注度不夠,只有深入了解他們這樣需求,才能真正研發出老年人需要的保險產品。
上述報告特別針對金融素養、養老目標基金、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等方面進行了專題研究。目前正在試點的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作為“第三支柱”中的新興力量,正在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保障實驗室首席專家鄭秉文指出,目前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存在6大問題,分別為個稅制度安排整體上不匹配;稅延限額計算復雜;稅延額度低、激勵程度有限;領取期稅率較高,降低了投保人預期;銷售費用較低,銷售人員和保險公司積極性不高;個稅起征點調整,納稅人數量不穩定。
今年5月1日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已到期。鄭秉文呼吁,應盡快擴大試點,或直接推向全國,才能在短期內獲得更多的市場信息,以便縮短對制度設計實施改革的期限,讓更多人群享受政策紅利。
金融機構制勝養老市場 保險公司具有先發優勢
10月2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銀保監會表示,按照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會不斷增加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供給質量,推進商業養老保險健康快速發展。近年來,國家先后頒發多部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支持政策,以及對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發布多部指引條例,表明國家在積極推動商業養老保險,參與第三支柱建設上的信心與決心。至于商業保險在養老金融中的作用,余勛盛先生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目前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發展雖然總體持續穩健,但是總量來看規模還不大;特別是放到全球看,占比還比較低。與我國人口相比,與人民群眾養老保險需求相比,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比較滯后。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副監事長、副秘書長余勛盛強調,商業保險要發揮風險保障的作業,關于如何讓保險在養老金融中將發揮更大作用,他指出需要分別從完善立法是基礎、加強監管是條件、規范經營是根本、專業服務是關鍵、科技運用是手段等五個方面給出了建議。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保險學系教授、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指出,自2016年,全國15個城市和兩個重點省份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效果初顯,從成果看,長護險能夠緩解失能人員的家庭負擔,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有望以支付方式撬動一系列養老產業鏈,較好地促進當地護理產業的發展。
朱銘來談到,長期護理險的目標是讓失能老人享受到真正的護理服務,同時培育、規范護理市場。目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亟待解決幾個方面: 失能評定標準不統一,缺乏權威和統一的失能評估工具;籌資機制面臨多重困境;缺乏多層次保障體系設計;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平衡機制缺失。
同方全球人壽總經理助理兼首席團險事業執行官兼健康險事業部總經理彭勃在談及“在現有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險企如何探索和介入養老服務”的話題時表示,保險公司在這其中具備一些先發優勢,比如海量的客戶群、保險資金久期較長、風險偏好較低以及自身具備的產品設計能力等。目前,多家保險公司都以不同的角度切入養老市場。以同方全球人壽為例,基于對國內養老市場多年的調研和了解,同方全球人壽不僅注重在養老金融產品上的創新開發,還致力于打造一個全方位的醫養解決方案,通過整合保險資金、養老社區、養老護理及醫療資源,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醫養保”生態圈。
彭勃認為,保險公司在養老領域可以聚焦以下四個角色:一是產品的供應商和支付者,為客戶提供養老消費的產品和支付保障;二是養老產業的投資者。從2013年養老產業元年始,很多地產公司進入養老領域。但是中國的養老地產門檻高、收益低,保險資金長期穩定,正好匹配養老產業的資金特點,現金流穩定、波動不大,保險公司是養老產業天然的投資者;三是大數據的分析者。通過對所掌握的保險客戶在財務、支付、健康等方面數據的整合分析,更好地切入養老市場,滿足客戶需求;四是產業鏈的連結者。保險公司最適合鏈接醫療、護理、健康管理等各方資源,打通和推動產業生態圈,成為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近年來,我國養老政策逐步放開,養老市場潛力不斷擴大。《2019年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的發布,既顯示我國當前養老問題的現實困惑,更指明了未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方向,以商業養老保險為主的“第三支柱”將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保險業參與到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是保險業巨大的紅利,也是養老產業下一個發展機遇。
責任編輯:王進和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