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聯合發布《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 來源: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官網
作為2020年“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系列發布成果之一,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近日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社科院人口所)聯合發布《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以23個已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城市為調查框架,居住于當地主城區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和30-59歲成年人兩個人群為調查對象,系統分析了老年人生活活動能力、失能老人“護理服務群像”、成年人對失能風險的認知偏差及護理規劃意愿等問題,為政府、相關金融行業、養老產業鏈等各領域了解老年人服務需要,預測成年人養老金融產品需求,精準定位相關政策及發展策略提供參考。
報告顯示,調查地區有4.8%老年人處于日常活動能力(即ADL)重度失能、7%處于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基本自理能力的衰弱也伴隨著獨立生活能力(即IADL)的退化。依賴程度最嚴重——ADL和IADL均重度依賴的老年人占比達25.4%,即有四分之一的老人需要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不同失能狀態的老年人呈現出較為復雜的護理服務需求。對于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子女、親屬等非專業人員是主要的服務供給者,但服務中心隨失能程度的加重逐漸朝專業機構轉移。對重度失能老人來說,養老院或老年公寓的重要性顯著加強。
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均面臨較大的服務缺口和保障缺口。服務供給不足集中在協助服藥、壓瘡護理、心理咨詢等醫療護理服務方面,日常生活服務相對過剩。在費用支出方面,個人籌資水平較高,老人的支付意愿也遠低于實際支付水平,保險保障、尤其是商業保險的作用亟待提高。
此外,報告發現66%受訪成年人對自身失能風險持過于樂觀的態度,低估了未來的護理需要。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認為必須在年輕時就進行護理規劃,但更多人認為規劃的執行十分困難。護理規劃重要性和可行性之間的這一矛盾反映在商業人身保險配置組合上:與失能風險直接相關的長期護理保險在各類商業人身險中的購買率最低。
最后,報告分析了成年人“以房換護理”的態度——即“出售或抵押房產來支付護理服務費用”。約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愿意接受“以房換護理”模式,表明以住房資產為基礎的各類金融產品、包括保險產品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然而,作為一種養老保障工具,“以房換護理”模式適應的人群特征非常鮮明。它更適合風險態度保守、自我養老儲備不足、偏好社區護理模式的中低收入人群或非本地戶口人員,當地住房資產價格高也會激發盤活房產資源的動力。
在以上發現的基礎上,報告提出了四點發展建議:一是加強以“重預防、多層次、強保障”為特點的養老體系建設頂層設計;二是抓痛點、補缺口,有針對性地加強護理服務產業建設;三是宣傳改變認知、政策鼓勵行動,提升成年人養老及護理規劃能力;四是找準“以房養老”在養老普惠金融中的定位,擴大發展空間。
保險業協會邢煒會長指出,老年人的健康、養老、護理等問題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全社會最關心的領域之一。保險業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的要求,響應《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有關“打造高質量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的號召,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長期護理保險工作機制,做好經驗數據、服務能力、產品供給、標準體系等方面的基礎建設,找準保險等金融產品的定位,更好地服務于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社科院人口所張車偉所長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全國已有幾十個城市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中國面臨未富先老的巨大挑戰,高質量的長期照護體系需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和商業保險在長期照護體系中的作用,需要我們集思廣益、共同探討。
據悉,這是繼2016、2017年后,保險業協會第三次通過“中國大學生保險責任行”實踐活動平臺進行長期護理調研。調研開展三年以來,已就長期護理服務及保障需求積累了系統的調研數據及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陳鑫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