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我們幫你維權】近來,ETC糾紛、信用卡盜刷、銀行征信、保險理賠難等問題困擾著金融消費者,投訴多石沉大海、維權更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黑貓投訴】
原標題:第三方網絡車險平臺“高頻查詢、低效出單”當警惕!險企“排雷”壓力山大!
來源:A智慧保
作者:智慧君
第三方網絡平臺掘起,為車險業務行了方便,也帶來了隱患。中國保信的季度通報數據時時提醒險企進行業務風控。不過,縱觀2019年,第三方網絡車險平臺“高頻查詢、低效出單”整體難有改觀,這為險企信息安全、交易安全、交易成本等方面的控制提出了難題,險企在第三方網絡平臺方面的“排雷”壓力山大。
“A智慧保”獲悉,近期中國保信按照慣例在行業內下發了車險第三方網絡平臺交易情況的通報,這一次通報內容為2019年4季度監測數據。
依據數據,2019年第四季度末,已向全國車險信息平臺報備合作,且符合資質要求的第三方網絡平臺總計304家。全國車險信息平臺通過第三方平臺接受的查詢量約為1.43億筆,簽單約308萬筆,“查詢簽單比”為46:1,與三季度相比“查詢簽單比”有所下降。
如此專業的表述,讓普通車險消費者懵懵懂懂。對于車險大佬們想必并不陌生。這樣的監測與第三方網絡車險平臺的興起緊密關聯。
早在2015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升級,大量第三方網絡平臺不斷興起,保險公司與第三方平臺的合作不斷深入、信息交互日益頻繁。
在雙方合作過程中,保險公司核心系統、網銷、電銷等直銷渠道通過接口等方式對接到第三方網絡平臺,為保險消費者投保提供便捷服務。但是,在合作當中,保險公司逐漸發現,第三方網絡平臺業務在數據質量、信息安全、交易安全等方面存在隱患。
為維護行業共享數據安全,防范財險公司與第三方網絡平臺之間信息交互風險,中國保信利用搭建的全國車險信息平臺,對車險數據實時對接并監測業務動態,防范交易風險。2018年5月向保險行業發布了《關于2017年和2018年一季度車險第三方平臺交易情況的通報》。
有媒體報道,據業內人士透露,收到通報后,各財險公司積極配合工作開展,對未備案的第三方平臺進行排查,并向中國保信補充備案,有效促進了車險第三方平臺交易監測工作。截至2018年6月30日,財險公司已向中國保信報備的第三方平臺達到473家,其中第二季度新增加備案49家。
截至目前,中國保信已向保險行業發布相關季度通報兩年。縱觀2019年第三方網絡平臺的“查詢簽單比”,并沒有明顯改觀。
具體來看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
根據監管最新要求,已向中國保信報備合作,且符合資質要求的第三方平臺總計229家。全國車險信息平臺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接受查詢約7102萬筆,簽單約175萬筆,“查詢簽單比”為41:1。
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
根據監管最新要求,已向車險平臺報備合作,且符合資質要求的第三方平臺總計260家。全國車險信息平臺通過第三方平臺接受的查詢量約有1.87億筆,簽單約418萬筆,“查詢簽單比”為45:1,與上季度相比小幅上升。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
已向車險平臺報備合作,且符合資質要求的第三方網絡平臺總計298家。全國車險信息平臺通過第三方平臺接受的查詢量約為1.36億筆,簽單約236萬筆,“查詢簽單比”為58:1,與二季度相比“查詢簽單比”有所上升。
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
已向車險平臺報備合作,且符合資質要求的第三方網絡平臺總計304家。全國車險信息平臺通過第三方平臺接受的查詢量約為1.43億筆,簽單約308萬筆,“查詢簽單比”為46:1,與三季度相比“查詢簽單比”有所下降。
從四個季度數據來看,“查詢簽單比”由一季度的41:1到45:1、58:1、46:1。三季度這一比值最高,四季度有所下降。但是總體的查詢簽單并沒有下降。
具體看來,有的第三方網絡車險平臺,查詢次數高達數千次,但是簽單數量卻為0,仍然在保險公司的委托簽約的合作行列中。
這其中意味著什么?查詢“簽單比”異常,這在交易成本和系統壓力上,都將為財險公司帶來負擔。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財險公司在車險第三方面業務中普遍“重合作、輕安全”。
其中,也有第三方網絡車險平臺由于“查詢簽單比”排名靠前,保險公司主動停止合作的。這從側面反映出,部分保險公司對于第三方網絡平臺數據安全風險日益重視,并采取相應管控措施。不過,總體來看,管控力度不夠,個別平臺的高頻率“查詢簽單比”的情形依然在持續。
中國保信正在通過定期通報,披露哪些第三方網絡平臺“查詢簽單比”仍居高不下,哪些有所改觀,哪此表現優秀,以此引起保險公司的重視,繼續排查與第三方網絡平臺的實際合作情況,重點排查“查詢簽單比”異常的平臺,并采取相關措施,切實防范交易風險。
到2019年第四季度末,在全國車險信息平臺報備的第三方網絡平臺中,交強險業務“查詢簽單比”介于5500:0-1000:1的有七家,商業車險業務“查詢簽單比”介于6000:1-1000:1的有10家。
看來,保險公司只為合作,不計成本、忽視安全的現象依然存在。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潘翹楚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