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羊網記者 程行歡
把自己的社保卡外借,會影響自己購買保險和后續的理賠服務,這已經在保險行業達成共識。但是使用微信、支付寶給父母或者親朋好友買一些降血壓、降血糖的藥,是不是也會影響有理賠呢?日前,有讀者李小姐前來咨詢這一問題:“我曾經用支付寶給家里老人支付了大量住院就診的費用和醫藥費,會不會影響我曾經購買的保險呢?”
給父母買藥最好轉賬或者用現金?
李小姐的焦慮來自于看到的一條網上公號內容:“如果我曾經用微信/支付寶給父母買了一些降血壓、降血糖的藥,會影響我自己的保險嗎?”這條公號給出的答案是有沒有影響,還要看你買了什么藥。如果是普通的感冒發燒藥品,那么并沒有什么影響。但如果支付購買的藥物,是某些患病人群所吃的藥,比如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癌癥等,而恰好這些患病人群是不能購買該保險的,那么,這次購藥的記錄就很有可能影響一個人的保險。
該公號表示,如果在藥店用自己的銀行卡在網絡上購買了一盒二甲雙胍(降血糖的藥),醫療消費記錄上就會有一項購買過降血糖藥物的記錄。而將來有一天,該消費者生了病申請保險理賠時,保險公司核查到這一項記錄,會認為隱瞞了患有糖尿病的問題,再確認是否理賠。因此,給出的建議是,如果真的要給父母買藥,可以在購藥時使用現金付款,或者把錢轉到家人的微信錢包/支付寶/銀行卡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賬號付款。
支付手段還是真實消費記錄?
李小姐不久前為病重的家人使用過支付寶,她覺得這一判別方式并不公平,如果老人在ICU內自然是需要子女幫忙代勞的,如果這也會被當做是“不良記錄”,那顯然有失公平。
帶著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多家保險公司,包含了傳統保險公司、外資保險公司和互聯網保險企業,竟然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從“不影響”到“具體案例具體分析”,因為不同公司的不同風控指標,也顯示出了差異的看法。但至少從目前來說,保險公司是無法從公開渠道獲得購藥這些消費數據的。
答案是“沒有任何影響”的來自于兩家外資保險公司。這兩家公司的看法是“支付寶、微信只是和現金類似的支付手段,不能代表什么。”這兩家公司認為,現金購買行為并不能完全代表他本人的真實消費需求。
另外一家外資和一家國內壽險公司則表示,具體案例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保險公司核保、理賠依據的是具有客觀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的證據評估是否影響承保和理賠結論的。所以微信、支付寶的買藥等診療消費記錄是否可作為證據,排除客觀真實性、獲取的合法性外,是否具有關聯性,要視微信和支付寶支付的具體場景而定。”該壽險公司表示。
一家國內壽險公司的回復則表達了行業內遵循的普遍準則。該保險公司表示,目前,保險理賠信息記錄主要通過身份證、醫保卡及診療卡等含有客戶個人信息的證件進行查詢。大人代家里老人小孩購買非處方藥時,不通過大人的醫保卡、診療卡等證件支付,則不會影響大人的保險理賠。但是若使用大人的證件代替老人小孩就診或購買藥品,則會影響記錄。
購藥記錄目前是個人隱私
兩家互聯網保險企業的回復雖然給出了不同的答復,但是基于數據能否獲得與共享的前提下。一家表示不同企業的風控標準不一樣,目前風控越來越嚴,支付寶和微信平臺有可能將購藥紀錄納入風控規則的,所以盡量不要代人支付。而另外一家則表示目前個人的醫藥消費屬于個人消費隱私,即便有些保險公司希望將這些納入風控范圍,但并不能在公開的渠道獲得這些消費記錄。
雖然各家公司由于給出的答案并不完全一致,但有兩點是明確的:將社保卡借給他人,或者為別人支付是肯定不行的,除非像廣州等地區明確表示,持卡人可以用醫保卡里的個人賬戶余額,給配偶、子女、父母等近親屬支付買藥;而老人和小孩用自己真實姓名、身份證件信息、醫保卡等就診,大人用其他方式進行支付,不影響保險理賠。其次,無論通過什么支付手段,包括微信、支付寶甚至銀行卡就診消費,在參保時沒有明確告知,隱瞞病情,一旦被發現肯定是會被拒保拒賠的。
記者隨后也向一些第三方電商平臺進行了求證,消費者在電商平臺的購藥記錄是否會對保險公司開放,就像醫院診療記錄一樣可以查詢,或者通過戰略合作方式進行查詢,包括天貓蘇寧和京東的這些電商渠道給出的反饋均表示,這些涉及到用戶的消費隱私,不會進行公開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