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證券日報
蘇向杲
新老保險產品切換是近兩個月人身險公司最為緊迫的工作之一。
8月初,監管部門發布的《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自今年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5%,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普通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自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0%,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分紅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為1.5%,最低保證利率超過上限的萬能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
預定利率及最低保證利率體現了保險產品支付給消費者的最低“保證”收益,兩類利率調整將引發大量高負債成本舊產品下架,大批低負債成本新產品上市。在筆者看來,這輪保險業負債端成本調降,貫徹了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適應了市場形勢變化,強化了資產負債統籌聯動,切實提高了人身保險業負債質量。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這輪調整的背景與影響與此前幾輪既有共通之處,也有明顯的不同,整體看,新一輪負債端利率調整帶來三大深遠影響。
一是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動態掛鉤,負債成本調降將更加及時。
1997年前,保險公司自由決定預定利率,彼時有些保單的預定利率曾高達8%至10%。此后,為推動保險業穩健發展,監管部門開始限制預定利率上限,預定利率上限開始波動下行。從近20年來看,預定利率上限的調整略滯后于市場利率,即保險公司負債成本的變化與市場利率不完全同步,這給保險公司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帶來了些許壓力。
而這輪負債端利率調整將徹底改變這一局面,《通知》明確要求,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參考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長期利率,確定預定利率基準值,由保險業協會發布。達到觸發條件后,各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及時調整產品定價。新的利率調整機制,將推動保險業資產負債形成動態匹配機制,既能及時降低負債端成本壓力,又能緩解資產端投資壓力,長期利好保險業穩健發展。
二是倒逼保險公司回歸保障本源,提升承保能力。
在市場利率中樞下行的大背景下,保險公司投資收益下行,利差收窄,倒逼險企調降負債成本,但負債成本調降后,保險產品會比之前“更貴了”,產品吸引力也隨之削弱。從國際保險市場看,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保險市場也出現過類似情況。
從消費者視角看,普通壽險等人身險產品普遍有兩大功能:一是儲蓄或投資功能;二是保險保障功能。預定利率下調后,前者的功能削弱,這要求險企提升保險保障功能,以彌補產品整體吸引力的下降。對險企而言,投資收益和承保收益共同構成了險企的利潤總和,因此,提升承保能力也能提升盈利能力。實際上,歐美一些發達經濟體在應對市場利率下行時,也通過提升定價能力、風險識別能力、運營能力等方式提升了承保能力,增強產品整體性價比。
三是推動保險業穩健發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前幾年,個別險企的負債端成本畸高,如2015年前后,部分萬能險結算利率可達8%,為后續發展埋下了隱患。一些險企負債成本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是,為搶占市場份額,部分險企上調預定利率與最低保證利率,但最終的投資收益難以覆蓋負債成本,從而引發虧損。此次兩類利率在行業層面的下調以及負債端利率與市場利率的動態掛鉤,有利于避免行業性利差損,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總之,此輪保險業負債端利率調降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不同險企宜按監管要求,持續優化產品開發設計,穩步調整產品結構,不斷拓展和豐富保險保障的內涵和外延,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保險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持續助力保險業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