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家養老險公司披露2024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上半年盈利狀況浮出水面。其中,國壽養老、國民養老實現盈利,泰康養老、大家養老、恒安標準養老、新華養老均處于虧損狀態,四家合計虧損超16億元。
業績虧損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下養老險公司面臨的轉型壓力。去年底,金融監管總局下發《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對養老險公司發展定位和業務結構進行重塑,并給予三年過渡期。過往曾為部分養老險公司貢獻大量保費收入的短期健康險業務被叫停,養老險公司亟需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
記者調研了解到,多家養老險公司正重新定位,推進業務結構調整,收縮和剝離非養老業務;與此同時,還通過高管調整、增資引戰等方式,為轉型發展蓄力。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養老保險公司應走專業化發展道路,積極參與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聚焦養老主業,創新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
● 本報記者 陳露
僅兩家公司實現盈利
自2004年首家養老險公司平安養老成立以來,目前我國共有10家養老險公司,分別為國壽養老、太平養老、平安養老、泰康養老、長江養老(參照保險資管公司管理)、大家養老、新華養老、恒安標準養老、人保養老、國民養老。
“盡管公司名稱都為養老險公司,但在業務上存在較大差異。一些養老險公司既做年金業務,又做普通保險業務。有的公司受限于年金業務資質,主要開展保險業務,也有公司開展保險資管業務。”某養老險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截至8月15日,已有6家養老險公司披露2024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在保險業務收入上,除泰康養老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較去年同期出現下降之外,其他有可比數據的養老險公司均實現正增長。具體來看,泰康養老、國民養老、大家養老、新華養老、恒安標準養老上半年分別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42.07億元、25.2億元、11.8億元、0.12億元、0.07億元。國壽養老未披露相關數據。
國壽養老、國民養老上半年分別實現凈利潤5.35億元、2.55億元,同比增長32.81%、5.11%,是目前上半年僅有的兩家實現盈利的養老險公司。泰康養老、大家養老、恒安標準養老、新華養老凈利潤分別為-14.76億元、-1.98億元、-0.10億元、-0.05億元。
今年一季度,泰康養老、大家養老、恒安標準養老、新華養老就已經出現虧損,凈利潤分別為-11.84億元、-1.37億元、-0.04億元、-0.13億元。到了二季度,除新華養老外,其余三家公司虧損繼續擴大。
業內人士認為,養老險公司出現盈虧差異或與保險公司業務結構調整有關。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介紹,2023年底,金融監管總局下發的《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明確,禁止養老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險業務,這一規定對部分健康險業務占比較大的養老險公司影響較大。
上述養老險公司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該公司承辦了部分地區政府大病醫療保險、團體健康險等業務。根據《辦法》,養老險公司后續不能開展此類業務,公司正逐步收縮此類業務,這將對公司營收和盈利產生一定影響。
除承保端業務結構調整帶來的影響之外,業內人士認為,資本市場波動導致投資收益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養老險公司業績表現。縱觀幾家養老險公司投資收益情況,2024年上半年,國民養老投資收益率排名首位,為2.8%,其余五家投資收益率均低于2%。新華養老、國壽養老、恒安標準養老、泰康養老、大家養老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57%、1.38%、0.74%、0.64%、0.64%。
面臨轉型陣痛期
養老險公司凈利潤承壓背后是業務轉型陣痛。去年底,金融監管總局下發的《辦法》強調聚焦養老主業,對養老險公司經營范圍進一步明確,并要求養老險公司業務范圍超出規定的,應當自《辦法》印發之日起三年內完成業務范圍變更。剝離非養老業務,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成為養老險公司轉型必經之路。
《辦法》規定,養老險公司不能經營短期健康險業務,成為業內普遍關注的焦點。“有些養老險公司在成立之初承接了壽險公司團險部門的人員和業務,有開展此類業務的歷史基礎,再加上此類業務容易做大規模,所以發展較快,有的公司此類業務占比較高。”眾托幫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龍格說。
從養老險公司公開披露的2023年度報告來看,泰康養老、太平養老、平安養老等養老險公司主要險種集中在團體健康險、團體意外險等。
以險種來劃分,泰康養老的健康險業務收入占保險業務收入近80%,其中泰康城鄉居民大病團體醫療保險(A型)在該公司產品保費收入排行榜中居首位。太平養老、平安養老的保費收入居前5位的保險產品也以團體醫療保險、團體意外傷害保險等為主。
“對于不符合監管規定的養老險公司來說,在近三年過渡期內,需要對相關業務進行剝離,以符合監管規定。”龍格說。
記者注意到,保險公司正在進行業務調整。以惠民保為例,當前各地推出的惠民保主要是一年期的短期健康險產品。復旦大學發布的《“以退為進”:惠民保產品研究與觀察——基于73款停售惠民保產品的分析》顯示,《辦法》發布后,平安養老、泰康養老、大家養老等養老險公司調整業務布局,停售了單獨承保的惠民保項目,并退出了共同承保的惠民保項目。
為轉型發展蓄力
除了剝離非養老相關業務之外,今年以來,多家養老險公司密集進行高管調整、增資補血,同樣備受市場關注。業內人士認為,養老險公司的一系列動作,有助于其為聚焦主業做準備、實現轉型發展。
在人事調整方面,多家養老險公司迎來新任董事長或總裁。7月24日,國壽養老發布公告稱,任命余賢群為公司總裁;7月12日,新華養老發布公告稱,李文峰獲批擔任公司董事長;5月,恒安標準養老任命浦鵬舉為公司總經理;4月,才智偉獲批擔任人保養老董事長;2月,陳東升獲批擔任泰康養老董事長。
業內人士認為,養老險公司密集進行高管調整,主要原因或許是《辦法》倒逼養老險公司加快推進業務和戰略調整,公司任命新的掌舵人有助于高管團隊結構優化、業務轉型發展。
此外,養老險公司還密集“補血”。業內人士表示,養老險公司增加注冊資本,可為后續開展業務提供資本支持。比如,泰康養老今年7月獲批增資20億元,全部由股東泰康保險集團認購,注冊資本增至90億元。恒安標準養老今年2月獲批增資2億元,由股東恒安標準人壽認購,注冊資本增至4億元。
太平養老、國民養老則是引入外資股東,兩家公司均提到外資股東在養老保障服務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比如,對于引入安聯投資成為戰略投資者,國民養老回應稱,安聯集團及安聯投資在全球養老金市場處于領先地位,公司將充分研究借鑒其在風險管理、養老金產品設計、資產配置、養老保障服務等方面的先進經驗,為廣大百姓提供更加普惠性、多元化、便捷化的產品和服務,豐富第三支柱市場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養老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
根據《辦法》,養老險公司可經營具有養老屬性的年金保險、人壽保險,長期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商業養老金;養老基金管理;保險資金運用以及監管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同時經營前兩項業務的養老險公司,注冊資本不得低于10億元人民幣;同時經營前三項業務的,注冊資本不得低于30億元人民幣。
專注養老金融
業內人士表示,在監管引導養老險公司回歸主業的大方向下,養老險公司應聚焦養老主業,專注于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滿足人民群眾的養老需求。
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認為,養老險公司應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比如加大對長期健康險和養老保險產品的投入,提升產品的創新性和競爭力。同時,保險公司還需要加強風險管理能力,確保資產負債匹配。
“養老險公司可以圍繞養老金融做產品,比如養老年金、長期護理等。”謙謙分子合伙人趙大瑋認為,養老險公司可以針對某個場景、某個渠道做深做透,比如加強與地方政府、老年中心、護理中心等合作,聯合解決社區老人的護理、保健、醫療等需求,開發“養老+長護”業務。
龍格認為,在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中,從事第一支柱的養老險公司主要進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管;部分養老險公司第二支柱業務占比較大,但增量有限;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業務發展空間較大,目前個人養老金業務在全國36個先行城市(地區)進行試點,未來有望擴展到全國,養老險公司可以把握住這一機遇,發展業務。
國民養老黨委書記、總經理黃濤此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將積極把握個人養老金和商業養老金優化擴面的機遇,圍繞人民群眾全生命周期的養老金融需求,構建包含年金保險、長期壽險、商業養老金、健康保險等多元產品體系,細分人群和場景,通過養老投顧服務精準匹配客戶需求,更加充分地發揮商業養老保險在長期規劃、資金管理、風險保障方面的獨特優勢。
部分保險公司近期透露了下一步工作重點。國壽養老相關負責人在2024年上半年工作會議上表示,2024年下半年,將鞏固年金業務頭雁地位,保持商業養老金業務勇立潮頭的態勢,挖掘基本養老金業務新增長點。泰康養老總裁薛振斌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泰康養老將多渠道服務養老籌資,不斷豐富企事業職工的醫養保障服務供給,全面聚焦養老金融。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