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李丹琳
保險業分支機構裁撤潮仍在繼續。
金融監管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1月1日至8月10日,已有超千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退出。
從2020年至2023年,退出市場的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分別為971家、2197家、2966家、2060家。這意味著,從2020年至今,短短的4年半時間內,已有超9000家保險機構被裁撤。
《金融時報》記者梳理發現,頭部壽險公司是保險業撤銷網點的主力,年內撤銷分支機構超300家。其中,太保壽險年內撤銷分支機構超110家,中國人壽、泰康人壽、平安人壽均撤銷超60家。這些被撤銷的分支機構主要是分布在三四線城市的營業部和營銷服務部。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調整主要是因為壽險公司順應戰略發展需要、追求降本增效。近幾年,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國內經濟增速放緩,提質增效是保險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尤其在“報行合一”政策的影響下,行業傭金大降,有數據顯示,傭金下降幅度高達30%。保險公司若要完成相應業績目標,勢必要開源節流、減支增效、清虛提質。
其中,壽險公司人力的下降是導致其分支機構被裁撤的一大原因。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保險代理人有高達912萬人,一個分支機構可能有幾百名甚至上千名代理人。而截至2023年年底,行業代理人縮減至281.34萬人,降幅高達近70%,比高峰時期減少了620萬人左右。
當壽險代理人數量下降時,壽險公司需要面對的是營銷和服務效率的雙重壓力。為了應對這種壓力,壽險公司不得不重新評估其分支機構的運營成本和效率。撤銷部分效益不佳或難以維持的分支機構,成為公司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運營效率的重要手段。
此前在2024陸家嘴論壇上,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就曾明確表示,保險行業的改革必須在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的路上,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降本增效。其中,著重提及要下大力氣改革銷售體系,開展保險中介清虛提質行動,持續推進“報行合一”。
過去粗放式的“人海戰術”難以為繼,圍繞“報行合一”的政策,險企經代和銀代業務的改革和調整還將不斷深入。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險企根據自身情況,因地制宜在品牌特色、產品、渠道、服務等方面尋找突破和提升,或是破局之道。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