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8月、9月壽險產品將分批切換傳統險、分紅萬能險的定價。在最后時限內,保險公司對定價利率超限的銷售策略有所不同。證券時報記者獲悉,有保險公司已提前停售老產品,并將重心放到新產品營銷上,也有保險公司希望借老產品停售前最后沖一波。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8月2日發布的《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自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5%(此前為3.0%),利率高于上述上限的保險產品停止銷售。這意味著,現在預定利率3.0%或預定利率高于2.5%的傳統險產品,可以銷售的時間僅剩下10多天。
所謂普通型保險或傳統險,指的是客戶利益固定的保險產品,即利益有多少會寫入保險合同中。增額終身壽險、年金保險,以及保障型的定期壽險、重疾險、醫療險等均屬于此類。相較而言,客戶收益浮動類型的保險產品被稱為新型保險,包括分紅型、萬能型保險等。
早在去年7月31日傳統險預定利率上限從3.5%切換到3.0%時,不少保險公司獲益于“炒停售”,保費收入實現大增。今年則有所不同,據記者近期從多家公司獲悉,在最后的產品停售和切換時限內,各公司銷售端策略有所不同。
一家大型壽險公司人士稱,目前該公司已經完成了全年業務價值目標,業務上已經沒有壓力。該公司的感受是,現在保險產品不缺銷路,原本買理財的客戶都涌過來買保險。此前,該公司在業內率先一步啟動預定利率調整,“上新”了預定利率低于3.0%的增額終身壽險。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已有數家公司決定提前停售預定利率3.0%的產品。例如,有多家公司通知合作渠道,將于8月16日下架一些主打產品。此前,某壽險公司在經代渠道銷售的一款終身壽險,已于8月8日22點停止受理。
同時,有中小型壽險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一些公司仍“缺保費”,8月還是要“炒停售”沖一波。在社交平臺中,目前可見不少保險銷售人員在分享“3.0%產品停售倒計時”“3.0%產品即將下架”等信息。
在最后時限內銷售策略的差異,與各公司面臨的處境緊密相關。
從保費收入來看,今年以來,大公司、外資壽險公司和中小公司面臨的情況迥異。據證券時報記者此前統計,上半年,在有可比數據的60家非上市壽險公司中,17家壽險公司保費收入下滑。同時,一些外資公司則實現兩位數的較高增幅,行業分化顯著。剔除老保單續期,今年不同公司的新單業務增速差距較大。
在增速差異背后,既有渠道影響的共性因素,也有各公司自身的原因。
在業務渠道方面,了解市場情況的一位咨詢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根據行業交流數據,今年1~5月,新單業務中,銀保和經代渠道保費收入都有兩位數以上的下滑,個險渠道新單有所增長,行業整體增速有一定壓力。
一位壽險企劃部負責人分析,銀保和經紀代理渠道均有“報行合一”要求,而這兩個渠道是中小公司主要渠道,因此中小公司保費收入受到較大影響。而大公司以個險為主,目前個險尚沒有“報行合一”的要求,受影響程度較小。
保險產品切換“平穩過渡”仍是行業主基調。國家金融監管總局8月2日配套下發《關于平穩有序做好人身保險產品切換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公司要組建由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牽頭的工作專班,要加強業務監測,加強與合作渠道的溝通,切實壓縮切換周期,共同做好消費者溝通和服務工作。
在業界人士看來,監管部門旨在夯實保險公司“一把手”責任,不希望出現業務異常波動。
責任編輯:江鈺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