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潘玉蓉
隨著保險投資收益逐漸下臺階,過去3年,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嘗到了“過度承諾”的苦果。
過去,人身險公司仿佛陷入這樣的怪圈:貼著監(jiān)管上限,以3.5%、3%的預定利率設計保單,向客戶承諾保底回報,售出大量固定利率的長期保單;接著,遭遇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存款利率下滑、股票基金波動加劇的市場環(huán)境,投資收益接連下降;然而,為了維持保單滿期給付的現金流,保險公司不得不維持新保單的增長速度,如何快速獲得保費?還是熟悉的配方:貼著監(jiān)管上限,出售高利率保單,向客戶作出保底承諾……
2019年至2023年,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波動下行,從4.94%下降至2.23%,但直到2023年7月底之前,爆賣的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仍高達3.5%。有業(yè)內人士預計,行業(yè)平均負債成本約為3.1%。利差損猶如懸在人身險公司頭上一把劍,稍有差池便可能引發(fā)災難性后果。
2023年開始實施的分紅實現率強制披露制度,是約束保險公司對客戶“言行合一”的最好工具。今年新披露的紅利實現率出現攔腰式下降,則是對保險公司以往“過度承諾”的一次警示:紅利實現率屬于非保本性質,過往100%的實現率不能代表未來,紅利部分的最低收益可以是0。
年初,監(jiān)管部門要求各人身險公司“落實成本收益匹配原則”,調降紅利實現率或許還有另一重含義:行業(yè)應該嚴守“紅利非保本”的性質,投資業(yè)績不佳的時候應該及時下調;否則,便會在市場上形成隱性剛兌的錯覺。
這次事件引發(fā)的討論,也凸顯了分紅險特有的價值:防止保險公司承諾從長期來看無法持續(xù)的高回報率;使客戶從分紅險得到的回報率,與全市場投資回報率趨于一致。這些都有助于保險公司向客戶分散市場風險,平衡保單持有人和公司利益,從而有助于保險行業(yè)控制利差損風險。
警示不單適用于分紅險,當前,利差損風險正在對全行業(yè)發(fā)出警告,任何將固定的預定利率寫入保單的保險產品,都應該謹記這一教訓:拉長周期來看,今天出售的保單未來是否會成為負資產?畢竟,每一次危機帶來的經驗教訓都不應該被浪費。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