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鄧雄鷹 劉敬元 楊卓卿
面對低利率周期挑戰,壽險公司業績表現分化。
近日,保險公司2024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密集披露,除了上市系公司和風險處置化解類機構,共有62家人身險公司披露了償付能力報告。
較之以往不同,此次償付能力報告的發布正處于新舊準則交替之中,因此險企凈利潤、投資收益率的可比性均大大降低。與此同時,保費收入增速也因險企策略不同而增減不一。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解到,這些分化的業績數據體現的是在新周期下,不同壽險公司在承保、投資和財務處理等維度的應對能力和策略,真可謂“各唱各的調”。
盈利端:
新舊準則切換沖擊
從利潤指標看,已披露數據的60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合計93.17億元,同比增長44.54%。由于信泰保險未披露凈利潤、大家養老無同比數據,記者未納入統計。上述60家險企之間盈利分化,有31家公司實現盈利,29家公司出現虧損。
作為“老七家”成員之一,大型壽險公司泰康人壽的盈利規模繼續位列非上市壽險公司之首,上半年凈利潤為60.47億元,同比下滑7.40%;中郵保險凈利潤56.90億元次之,扭虧為盈。上述兩家險企的盈利規模在非上市壽險公司中斷層領先。
盈利規模第二梯隊包括農銀人壽、中英人壽等多家公司。其中,農銀人壽凈利潤11.21億元,中英人壽、中意人壽、工銀安盛人壽、交銀人壽、建信人壽的盈利規模在6億至9億元,民生保險凈利潤為5.15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第二梯隊險企的凈利潤均明顯改善,比如建信人壽扭虧為盈,其余險企則大幅增長。
上半年虧損額較大的險企有中信保誠人壽、光大永明人壽等。其中,中信保誠人壽虧損34億元,泰康養老虧損14.5億元,光大永明人壽、英大人壽虧損均超8億元。上述4家險企均是“由盈轉虧”。此外,北大方正人壽、華泰人壽、東吳人壽、海保人壽等多家公司上半年虧損額擴大。
某養老險公司總精算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上半年人身險行業面對的不利因素包括投資端業績持續承壓、準備金繼續補提等。一位了解保險市場的咨詢人士則表示,有利因素在于銀保和經代業務“報行合一”,以及壽險公司更加注重精細化管理,降低產品的資本消耗等,在負債端帶來盈利能力的提升。
綜合業界觀點,銀行系險企等壽險公司的盈利表現明顯好于去年同期,背后有切換新會計準則的原因。較為典型的是中郵保險,該公司今年在非上市險企中率先切換新會計準則,上半年凈利潤超50億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28億元。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到,今年部分險企提前實施新保險合同準則IFRS17,不同公司在準則切換時點選擇不同的策略,因此會導致利潤表出現異動,對比較分析帶來一定干擾。
新準則如何影響保險公司凈利潤?為此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據市場人士分析,在舊準則下,保險公司資產端和負債端對利率敏感度不同。資產端的長期債券資產按攤余成本法計量不以市值體現,而負債端的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以“750日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為基準,在利率變化較快時資產負債兩端不能很好地對沖利率風險。在近年利率快速下行階段,壽險補提準備金對其利潤的負面影響較大。
而在新準則下,資產負債的計量更強調市價。對一般保險公司而言,新金融工具準則最大的變化是使更多金融資產分類為公允價值計量,新保險準則要求保險合同負債(或資產)及時反映當前利率及金融風險的變化。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對傳統險、分紅險合同的資產負債會計匹配管理,更好緩解報表受到的利率波動影響。
投資端:
收益分化愈發明顯
在低利率及資本市場波動的環境下,保險公司間的投資收益也明顯分化。
投資收益率方面,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上半年人身險公司中投資收益率最高為5.10%,最低為-0.43%,共有12家人身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高于2.5%。綜合投資收益率方面,上半年人身險公司中綜合投資收益率最高為9.55%,最低為0.74%,共有41家人身險公司的綜合投資收益率高于3%。
保險公司投資業績分化明顯,主要因為不同的配置策略和投資偏好。
在分析影響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的因素時,周瑾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是固收資產在利率下行趨勢下的浮盈,另一方面是公司重倉的股票因資本市場震蕩出現估值變化。不同公司的固收和股票倉位不同,因此在當前市場下收益分化也就愈發明顯。
多位投資人士認為,對于權益資產占比較重的公司來說,近年投資業績波動受到的市場影響顯然較大。如果保險公司對固收資產配置較多,若信用風險管理不當,也會出現波動。比如,過往有中小保險公司通過信用下沉投資地產債、城投債等獲得了信用利差,但近兩年可能遭遇債券違約,直接影響投資收益。
從行業層面看,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至2023年保險公司整體投資收益率依次為5.41%、4.84%、3.76%、2.23%;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為5.98%、4.45%、1.83%、3.22%。2023年,保險行業的財務投資收益率和綜合投資收益率兩個重要指標都處于歷史較低位。
承保端:
經營策略各不同
上半年,有可比保費收入的60家人身險公司(不含國壽養老、大家養老)保費收入合計7402.73億元,同比增長14.39%。盡管整體實現增長,但分化同樣突出,不少公司實現保費高增,但超兩成公司的保費收入減少。
保費收入同比增速高于20%的保險公司超過20家。其中,國民養老、復星保德信、國寶人壽、匯豐人壽、新華養老等得益于去年同期基數小,因此今年上半年保費增速均超過100%。中宏人壽、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農銀人壽、華泰人壽等增速則在40%左右。
從兩家最大的非上市壽險公司看,泰康人壽保費收入約1390億元,同比增長18.42%;中郵保險保費收入1053億元,同比增長20.31%。
相應地,保費收入出現下滑的公司有17家。其中,小康人壽、弘康人壽、信美人壽、國聯人壽、和泰人壽、泰康養老、三峽人壽等保費收入降幅較大,下滑幅度均超過20%。
整體來看,上半年,在不少壽險公司保費收入下滑的同時,一些外資公司則收獲兩位數的較高增幅,行業分化顯著。
對此,周瑾分析,一方面,在銀保和經代渠道的“報行合一”要求下,部分公司對渠道進行較大調整,因此保費增速出現較大波動;另一方面,基于對當前利差損風險累積的擔憂,很多公司今年整體的策略偏謹慎保守,而部分外資公司則因為歷史包袱較小,因此未對策略進行大調整。
部分公司保費下滑確有主動調整結構和控制規模的原因。某中小壽險公司董事長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當前面臨較大利差損風險的情況下,以穩健發展、可持續盈利為主要目標,不再追求保費規模增長,更注重結構品質。”
此外,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保費收入下滑也有去年同期基數較高、透支市場的原因。
談及部分壽險公司仍能實現保費高增速的原因,一位壽險總精算師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這得益于續期保費貢獻。保費收入為當年新單保費與往年保單續期保費之和,近年長期保單的續期率較高,續期保費在推動保費增長上的貢獻越來越大。特別是去年“炒停售”之下銷售的大量保單,在今年和未來數年都會有續期保費入賬。
責任編輯:楊帆 SF034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