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金融開放持續深入,更多外資加大了對中國的投資力度:中意財險股權交易近日獲批,從而完成了從中外合資險企到純外資險企的轉變。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方股東的徹底退出、企業性質的改變,中意財險的經營短期或面臨一定挑戰,但外資股東全資控股,說明了其對中國市場的看好,其長期發展也被看好。同時,隨著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的加深,將進一步吸引外資對中國的投資,企業也將獲得更好發展。
中意財險變為純外資險企
中意財險近日發布公告稱,中國石油集團資本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資本”)將所持中意財險51%的股權轉讓給忠利集團事項已獲監管批復,中石油資本退出該險企股東行列。這也就意味著中意財險正式由合資險企轉變為純外資險企。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方股東的徹底退出,企業性質的改變,中意財險的公司名稱、品牌標識、高管團隊及董事會等都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中外合資險企通常采取“相互制衡”的治理架構,從中外合資險企變為外資獨資險企,公司的治理架構將打破過去相互制衡的模式,將更有利于其治理機制及公司文化的形成。
同時,從中外合資險企轉變為外資獨資險企,公司戰略可能會發生重大戰略調整,其經營策略也將隨之變化,且戰略規劃及執行將更具有一致性。此外,陳輝認為,隨著中石油資本的退出,短期內中意財險會面臨較大的人員結構的挑戰。
中意財險成立于2007年,至今已有17年。不過,中石油專屬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成立后,中意財險與中國石油集團的關聯業務逐漸減少。根據償付能力報告,中意財險今年一季度承保了中國石油的企財險、車險等,累計重大關聯交易約4954萬元,約占其保險業務收入的9.4%。
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朱俊生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一般中外合資險企會有一些股東業務資源,中方股東徹底退出后,這些業務可能會逐漸淡化,短時間內對公司業務可能產生一定影響,但這個影響不會很大,因為其重點還是發展市場化業務,這也是任何一家公司發展的方向,即要降低對股東業務的依賴,發展市場化業務。
外資加大投資力度
隨著中意財險從合資險企轉為純外資險企,我國純外資保險公司已有5家。2019年,法國安盛集團完成從國內股東手中收購安盛天平剩余50%股權,安盛天平成為我國外資獨資財險公司。2020年,友邦保險“分改子”(分公司改制為子公司)獲批,成為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2022年,中德安聯保險變身外資,并更名為安聯人壽;2022年12月份,匯豐保險(亞洲)受讓國民信托50%股權獲批,全資持股匯豐人壽;2024年5月份,中意財險變為純外資險企。
近年來,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力度持續加大,相關政策穩步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大幅減少外資準入數量型門檻,外資險企紛紛看好我國保險市場,通過收購股權、增資等方式不斷加快布局步伐。除了上述5家純外資險企,近年部分合資險企的外方股東加大投資力度,獲得相關險企控股權。
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還會有更多外資加大對中國保險市場的投資力度,或有更多合資險企轉外資險企的案例。
陳輝表示,中外合資險企的中方股東多為國企或央企,在近年“聚焦主業”的改革方向下,國有企業有退出合資險企的趨勢。同時,由于此前合資險企“相互制衡”的治理架構,使得部分公司實際經營情況低于預期,也是中方股東退出的原因。他認為,隨著外資獨資險企的增多,或將中國保險市場的結構分化,這也要求保險公司圍繞“聚焦、專業、創新、整合”的戰略,進行“再定位、再規劃、再出發”。
朱俊生認為,開放政策的逐步深入,以及外資險企對中國市場的看好,兩大因素共同促成外資險企加大對中國保險業的投資力度,尤其是通過全資控股的方式,可以更好踐行自己的發展戰略,也是他們積極謀求全資控股的動因。
在朱俊生看來,外資獨資公司數量增加將對我國保險行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從過去的經驗看,外資險企經營整體比較審慎,同時有全球市場及統一的業務標準,同時,不少外資險企經營時間較長,經歷了不同的歷史周期,因此,也能較好堅守保險經營的規律,這些都可以為當前我國保險行業的轉型發展提供很好的借鑒。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