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培育新質生產力已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高頻熱詞。熱潮涌起之際,嗅覺敏銳的金融市場自然少不了身體力行。承保端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以資金活水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已然成了保險機構發力的重要方向。不過,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具有領域新穎、技術含量密集等特點,意味著對保險在內的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質生產力一端連著科技,一端連著產業,保險業如何為其注入發展動能?在這一過程中,誰將扮演關鍵角色,引領行業走向更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未來?
風險分擔與兜底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金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而培育新質生產力,保險力量不可或缺。
“服務新質生產力是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在今年3月11日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金融監管總局將全力支持綠色發展,將進一步豐富綠色保險等多元化的產品服務體系,助力綠色低碳轉型。
“綠色”,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和推動力量。借助綠色金融這一關鍵工具,通過促進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及產業升級,不僅能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更是書寫金融領域“五篇大文章”、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措施。
在綠色保險產品供給方面,中國人保優化“雙碳”保險產品供給體系,落地碳抵消、碳資產質押融資貸款保證保險等創新產品,“雙碳”保險產品提供保險保障金額9707億元,保費增速53.7%。
在減污降碳領域,中國太保表示,公司2023年全年為近70萬高碳高排客戶提供保障額度超128億元。在保護生態環境領域,通過保障耕地能力提升、增加生態固碳能力、推進水質無憂、保護生物多樣性等舉措,推進生態文明及鄉村振興戰略落地,2023年提供保障超4000億元。
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往往擁有較高的技術壁壘,試錯成本高、投入大、風險高,亟須建立開放包容的風險分擔機制。對于新質生產力而言,由于其涉及的新興領域和技術含量較高,傳統的風險評估和定價模型可能不再適用。
承保,是保險業務開展的起點,涉及風險評估、定價以及保險合同的制定等環節。面對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新風險,保險業可以通過提供定制化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幫助企業和個人有效地轉移和分散風險。
中國太平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公司根據新質生產力企業的行業特性和應用場景,一是聯合科技孵化平臺、產業園區等通道,提供差異化的定制保險服務方案,目前正在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落地推動中。二是針對技術應用過程中的數據安全問題,聯合數字安全服務和安全運營企業,加快探索“保險+服務”合作模式,推動網絡安全及數字安全等特色科技保險業務落地。截至2023年底,公司累計為近6000家科技企業提供風險保障服務。
保險資金“活水”
傳統產業正逐步被革新力量所替代,新興科技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要推動這股力量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強大的資本支持必不可少。
保險業不僅是風險的管理者,保險資金作為耐心資本,統籌運用股權、債權等工具,豐富投資策略,可以為新質生產力企業帶去較大的“底氣”。
據中國人壽透露,在債權投資計劃方面,該集團2023年通過先正達信托項目投資先正達集團20億元,助力推進“種業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股權投資計劃方面,2022年發起設立“中國人壽-電子混改1號股權投資計劃”,為中國電子有限公司增資19.9億元,助力國產CPU、國產操作系統等信創核心支柱的PKS體系建設。
新華保險表示,公司聚焦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專精特新企業加快發展,截至2023年底,投資余額約258億元,同比增長43%。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科創之花”離不開金融“活水”的傾力澆灌。一方面,保險業在資金運用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使其能夠進行長期投資,為新質生產力的創新項目和初創企業提供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保險業的投資策略通常注重分散風險和長期回報,這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不謀而合。
中國民協元宇宙工委副會長兼創會秘書長吳高斌表示,保險資金的長期性和穩定性,與新質生產力企業的投資需求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能夠為新質生產力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
求解精細化定價
新質生產力,以其高效、智能和創新的特點,正在重塑傳統經濟模式和商業模式。無論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還是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應用,都在為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這種變革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我國綠色金融已走在全球前列,當前,金融監管總局完善綠色保險統計標準,推動保險機構加強對環境資源保護與社會治理、綠色產業和綠色生活消費等方面的風險保障。2023年,我國綠色保險業務保費收入達到2297億元,賠款支出1214.6億元。
但從當前綠色保險發展現狀看,還存在產品類別單一、覆蓋率低、企業投保積極性不高和保險機構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
在迎接新質生產力的挑戰中,保險業作為金融領域的三大支柱之一,需為社會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卓越的服務,出色地完成這一新時代的答卷。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保險機構需要加強對綠色保險產品的風險評估和定價能力,確保產品的風險可控。同時,建立健全風險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機制,加強對綠色保險業務的監督和檢查,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
科技賦能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簡單的驅動與被驅動,其代表的是一種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生產方式。而科技創新是一個長久、復雜的活動,在承保端,保險機構對于不同風險有待進一步設計不同的保險產品。中國人壽財險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保險產品同質化程度還比較高,覆蓋科技企業需求針對性還不夠強,保險主體對部分科技保險產品缺乏精細化定價能力。風險服務方面,保險機構專業能力與科技企業實際風險管理要求還不能匹配,第三方服務機構數量少,水平參差不齊,服務標準缺乏,都是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保險業在投資端的賦能作用將更加凸顯。然而,如何更精準地識別和投資于有潛力的新質生產力項目,如何平衡風險與收益,以及如何在日益復雜多變的投資環境中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的應對策略,同樣也是保險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保險業有待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和數據分析能力,以更好地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風險管理能力是關鍵
科技的飛速發展、數字化轉型的躍升,新質生產力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保險業作為金融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正以其獨特的方式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和綠色可持續等趨勢的不斷發展,保險業將迎來更多的創新機遇。
比如,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重視,保險業也將積極響應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呼聲。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重點支持新能源、新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引導煤炭、化工、鋼鐵等高排放行業綠色轉型,是保險機構推動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必答題。
以新華保險為例,該公司研究并投資支持傳統產業節能降碳升級、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完善ESG投資,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投資余額約174億元,同比增長19%。
對于在開發綠色保險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等方面,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該從何處入手,財經評論員張雪峰認為,首先,保險公司應加大綠色保險產品的創新力度,結合環保政策和市場需求,設計出符合企業實際情況和風險特點的綠色保險產品,如碳排放權保險等,以滿足不同企業的風險管理需求。其次,保險公司應加強風險評估和定價機制的完善,通過引入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提高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為企業提供更精準的保險保障。此外,保險公司還應加強與行業協會、政府部門等的合作,共同推動綠色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保險資金有望通過更多樣化的投資渠道和投資方式澆灌新質生產力企業,保險業在投資端的賦能作用將更加凸顯。中國人壽資產公司副總裁劉凡指出,保險資金可以為科創企業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務,可以通過股權投資或者非標債權對科創產業園及各類科技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在初步應用及產業孵化階段開展股權投資。進入相對成熟的產業化階段后,保險資金則可以通過股權投資,以及投資股票和公募基金為代表的二級市場,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支持。
這離不開保險業憑借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服務特性,以精細化的服務態度和強大的風險管理能力,為解決難題提供堅實支撐。與此同時,在業內人士看來,為了符合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保險業需要充分激發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活力,以確保行業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保持健康、可持續的增長態勢,并積極響應科技創新型企業的融資需求。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