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思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派健康”)的2023年業績表現在其十周年生日的月份出爐。3月31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近日該公司在港交所發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業績報告顯示,2023年營收為41.19億元,同比增長14.4%;年內經調整虧損為1.5億元,上年同期虧損2.59億元。虧損收窄的同時,該公司健康保險服務業務擴張之路似乎也在“走窄”,收入增速進一步放緩。
對于思派健康而言,通過扮演創新支付的角色,發展健康保險業務,需要突破的難點有哪些?續寫“醫藥健保”生態道路的故事靠什么?
核心業務毛利率下滑
全年收入47.19億元、經調整凈虧損1.5億元……醫療科技及健康管理公司思派健康近日公布了2023年業績,該公司仍未扭轉持續虧損局面。
據該公司官網介紹,思派健康目前經營三條業務線,包括健康保險服務、特藥藥房業務及醫生研究協助。
從營收構成來看,特藥藥房業務是該公司業務的構成主力,2023年,這一業務收入達到41.88億元,同比增長14.4%,占總營收的九成。通過該公司的業務模式來看,是將醫療健康系統的患者、醫生、醫療機構、制藥公司及商業保險公司聯系起來,并提供明確的價值。
業績報告透露,截至2023年12月31日,思派健康在中國內地共經營95家特藥藥房。特藥藥房通過與支付端合作,亦與國家醫保及主要保險公司建立直付機制,為患者提供額外的支付解決方案。不過,從毛利率來看,雖然公司整體從8.2%增長到8.8%,但就特藥藥房業務該項業務而言,毛利率為4.7%,較2022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思派健康核心業務毛利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表示,市場競爭的加劇可能導致藥品價格降低,從而影響到特藥藥房的毛利率。此外,特藥藥房業務的毛利率波動也可能受到供應鏈、藥品采購價格、庫存管理等因素的影響。
核心業務毛利率的下降對公司有多重影響。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毛利率的下滑直接壓縮了公司的利潤空間,可能導致公司在研發、營銷、擴張等方面的投入受限,進而影響其長期競爭力。
“具體到思派健康,特藥藥房作為其核心業務之一,毛利率的下降可能意味著公司在藥品采購、存儲、配送等環節的成本控制面臨挑戰,或者是在與支付端的合作中讓利較多。其次,毛利率的下降也可能影響公司的市場形象和投資者信心,導致股價波動或融資難度增加。此外,毛利率的下滑還可能引發公司內部對業務模式的重新審視,促使管理層尋求新的增長點或調整經營策略。”朱克力進一步表示。
健康保險服務收入增速放緩
健康保險服務業務是思派健康的第三大業務,業績報告顯示,2023年,該公司健康保險服務收入為1.62億元,同比增長17.4%。
對于健康保險服務業務而言,規模擴張之路似乎正在觸碰到“天花板”,增長速度下滑明顯,從近年來的數據來看,以2020—2022年為例,該公司健康保險業務增速為1344%、189%、49%。
此外,從該公司交出的城市惠民保業務成績單來看,雖在保會員同比增長12.8%,服務覆蓋國內2個省份及19個主要城市,但與競爭對手相比,仍有一定距離。
根據圓心科技IPO招股書,該公司協助政府及保險公司在超過120個城市推出普惠型商業健康保險,比如根據鎂信健康年初發布的信息,該公司惠民保累計覆蓋近160座城市。
健康保險服務收入增速明顯放緩,市場飽和度提高或是一個重要因素。《惠民保的內涵、現狀及可持續發展》指出,雖然惠民保總參保人數趨于穩定,但每年仍有20%—30%的人群退出。
“隨著健康保險市場的日益成熟,潛在客戶群體逐漸縮小,新增用戶獲取成本上升。”朱克力表示,此外,行業競爭加劇也導致了增速放緩,眾多保險公司和健康管理平臺紛紛進入市場,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思派健康涉及的惠民保業務,因部分地區參保率不足且整體續保率下降頻頻陷入是否可持續的爭論漩渦。朱克力認為,在發展相關業務時,第三方健康管理平臺需要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服務提升,以及通過精準營銷和定制化服務來提高參保率和續保率。
“構建醫藥健保生態的道路必然漫長艱辛,充滿挑戰。”3月中旬,在思派健康成立十周年之際,該公司描繪了未來十年的路徑,該公司表示,未來十年,將持續與保險行業合作伙伴一起推動健康保險會員體系的建設,致力于匯聚5000萬會員的醫療健康需求和提供近千億的支付能力。
北京商報記者就健康保險服務收入增速明顯放緩的原因等相關問題致函采訪思派健康,截至發稿,該公司未進行回復。
創新支付之路挑戰猶存
創新支付,通常是指特藥產品無法進入醫保目錄的情況下,運用保險技術增強患者支付能力的辦法,第三方健康管理平臺參與的特藥險及惠民保中的特藥責任便是典型的“代表選手”。
然而,一直以來,由于部分特藥險、惠民保產品承保的客戶群體中,帶病體占據一定比例。業內對于開展這類業務能否給第三方平臺帶來穩定盈利打上了問號。
此外,做醫療需要投入重資產,思派健康等企業通過收購或自建的方式建立了連鎖藥店、DTP藥房、倉庫等,希冀建立區域化或規模化布局。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陷入業務端口持續收窄這一窘境,亟須通過尋找其他業務路徑、打造有差異化的商業模式來尋求新的增長,目前看來存在一定難度。
當前,我國提供治療、康復服務的主要還是公立醫院,其支付體系是居民基本社保醫保,長期的習慣及公信力導致商業型公司在短期內很難改變消費者習慣。袁帥表示,公立醫院的長期習慣和公信力確實在短期內難以被商業公司所替代。同時,商業合作項目的推進難度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是思派健康這類公司面臨的“通病”。
保險業務規模能否進一步擴張,亦離不開監管層面的合規要求。比如,去年底,特藥健康險遭排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北京監管局要求相關公司報送特藥類健康險產品清單,包括與思派健康等第三方合作的產品。
2022年,原銀保監會財險部曾下發《關于部分財險公司短期健康保險業務中存在問題及相關風險的通報》指向“藥轉保”這類通道業務,聚焦“藥轉保”存在的問題。“藥轉保”是指,在上述流程中,保險公司僅扮演“走賬”的角色,保費規模顯著提升的同時,看似帶動藥企獲得了藥品銷量及用藥群體、第三方平臺收獲了用戶流量,實現了多贏,但這一模式異化了保險業務,最終被叫停。
需要關注的是,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醫療保障局共同起草的《關于平穩有序開展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擬定,保險公司開展惠民保業務,應有效識別和防范業務經營風險,對提供健康管理等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加強管理,合規運營。
為應對潛在的重重挑戰,走上盈利之路乃至打造千億的支付能力,在業內人士看來,離不開思派健康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提高客戶黏性等。從保險角度出發,也離不開提高特藥險、惠民保等業務的運營效率、降低成本等。
“思派健康這類第三方健康管理平臺在發展健康保險業務時,需要突破的難點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平臺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是如何與支付端建立穩定且互利的合作關系,以確保特藥藥房的順暢運營和患者的便捷支付。”朱克力表示,針對這些難點,建議平臺加大研發投入,推出更具吸引力的健康保險產品,同時深化與支付端的合作,探索更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和服務模式。此外,平臺還應關注客戶需求變化,持續優化用戶體驗,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