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身險行業陷入整體性虧損的困境中。60家披露利潤數據的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合計凈虧損超百億,25家險企盈利,35家虧損險企虧超300億元,行業壓力顯而易見。
虧損榜單前列之中,“銀行系”險企建信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信人壽”)占據一席。去年全年,建信人壽出現近43億元凈虧損,繼2022年由盈轉虧,凈虧損17.67億元后,虧損進一步擴大,同時,其保費規模也有2成收縮。
事實上,從行業角度來看,人身險公司盈利能力惡化有兩大主因,一是資本市場波動,投資收益大幅承壓,不及預期;二是隨著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補提壽險準備金,對利潤形成負面影響。
保費凈利雙下行
作為典型的“銀保系”險企,憑借股東資源稟賦以及銀保渠道優勢,從建信人壽2011年以來披露的可查數據來看,其至2021年保費拾階而上,且始終保持盈利態勢。但在2022年,建信人壽卻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保險業務收入突破500億元,同比增幅達到4.57%,但利潤卻由盈轉虧,該年凈虧損達17.67億元。
再至2023年,建信人壽營收、凈利雙雙下滑。保費收入397.13億元,較2022年下滑約兩成。從前三季度表現來看,在跟蹤信用評級報告中,中債資信分析,建信人壽保費下滑,主要受公司壓降躉繳業務規模所致。
與此同時,建信人壽虧損規模大幅擴大,全年凈虧損42.99億元,較上年增虧約143%。透視背后,準備金計提和投資端壓力,是主要原因。
現行保險合同準則下,按照償二代相關規定,壽險準備金計量采用的折現率假設基準為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而在過去一年,10年期國債利率不斷下行,再疊加新會計準則對履約現金流采用現行市場折現率,給折現率帶來很大的波動,因此需要計提更多的準備金,從而引起利潤表的劇烈波動。
另一影響利潤表現的壓力來自投資端。據2023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建信人壽2023年投資收益率為2.61%,與近三年5.03%的平均投資收益率存在較大差距,綜合投資收益率表現也低于近三年均值。
投資端承壓也是行業性難題。受制于資本市場波動,2023年長端利率低位震蕩,長端利率中樞下行導致固收類資產配置承壓,股票市場整體震蕩調整幅度較大,保險公司的權益資產配置壓力進一步顯現。數據顯示,2023年,非上市人身險公司投資收益率普遍收斂。
華西證券分析師羅惠洲在研報中指出,“2023年各險企凈投資收益率和總投資收益率受資本市場下行均出現大幅下滑。一方面權益市場回調疊加金融工具準則切換拖累險企投資業績,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實施進一步加劇險企投資業績的波動。另一方面,長端利率中樞下行導致固收類資產配置承壓,同時,保險合同準則下以‘國債收益率’作為傳統險準備金的折現率,利率下行會增加風險準備金的提取,造成凈利潤下滑。”
發債改善償付能力
2023年,建信人壽連續發債,提振其償付能力。回溯來看,2022年末,建信人壽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下滑至73%、125%,處于行業較低水平。
壓力之下,2023年9月,建信人壽成功發行4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票面利率3.45%,用于補充附屬資本,提高償付能力,也為后續的業務良性發展創造條件,穩健經營。資本補充債券發行后,建信人壽2023年第三季度末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提升15個、45個百分點,分別達到了92%、171%。
3個月后,建信人壽再度在銀行間市場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維持核心資本合理充裕、增強資本安全邊際,此次發行總規模為20億元,票面利率3.25%。結合資本補充債發行及業務發展綜合影響,建信人壽實際資本上升約11.9億元。
聯合資信在對于建信人壽2023年資本補充債券的信用評級報告中也指出,2022年以來,受權益二級市場波動、債券市場回撤影響,建信人壽投資標的價值收縮,導致其他綜合收益由正轉負,疊加《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II)》規則變化、美元債贖回等因素導致其權益規模收縮,核心資本減少,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隨之下降,面臨一定資本補充壓力。
“增資或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是提升償付能力的有效方式,但要使償付能力長期處于充足區間,還需要險企實現價值轉型,提升盈利能力,保障資本實力”,業內人士提醒道。
近年來,個險渠道承壓,銀保渠道成為各家人身險公司競相爭奪的重點渠道,背靠大行股東的“銀行系”險企在客戶資源、渠道基礎、風險管理等方面獨具優勢。2023年,10家銀行系險企中有7家保費規模呈增長態勢,但渠道依賴、業務模式相對單一等問題同樣值得關注,“增收不增利”難題并非一家之痛。
責任編輯:劉天行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