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丨《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中國人民保險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廷科
來源:金融時報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次會議要求,金融系統要著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近日,中國人民保險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廷科就保險業如何以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如何通過發揮保險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助力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等問題接受了《金融時報》記者的專訪。
問
《金融時報》記者: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明確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我國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邁進,保險業需要從哪些方面發力?作為中管金融企業,中國人保如何發揮“頭雁”引領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答
王廷科: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方向,保險業應當在金融強國建設中找準自身目標定位,推動行業發展從“大”到“強”的根本性轉變。一方面,要提升保險保障水平。目前我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但保險深度、保險密度還不到全球平均水平,在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關鍵領域還存在短板。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保險行業應當以商業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科技保險、綠色保險、農業保險、再保險、巨災保險為重點,補齊保障短板,提升保障程度,為強國建設提供有力保險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保險業近年來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根本原因在于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還沒有真正轉到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上來。下一步,保險業要堅守主責主業、堅持保險姓保,樹立正確的業績觀和長期主義的發展理念,不以發展速度和市場份額論英雄,真正把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高質量發展要求落實到位。
作為中管金融企業,中國人保認真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做好五篇大文章發展七大保險,圍繞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鄉村振興、科技自立自強、增進民生福祉、綠色發展、安全發展、區域發展、“一帶一路”等八個方面實施“八項戰略服務”,把握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人保“新坐標”,更好地發揮“頭雁”的引領作用。
問
《金融時報》記者: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求,金融系統要著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并指出“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您如何理解?保險業如何加快實現這一發展目標?
答
王廷科: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保險業的功能定位,就是更好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保險業應當立足于自身風險管理與保障的行業特點,積極參與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這也是中國人保下一步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科技金融方面,中國人保聚焦難點堵點,對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持續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質效,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保險服務;加強政府、銀行合作和保險科技投資,為科創企業提供“保險+融資”等綜合金融服務。
在綠色金融方面,聚焦“雙碳”目標,落實好綠色發展理念,按照《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的監管要求,將綠色發展要求納入經營管理流程,同步推動綠色保險與綠色投資,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
在普惠金融方面,聚焦薄弱環節,發揮好保險扶危濟困、雪中送炭的獨有優勢,著力提升保險服務普惠性。加強新市民保險服務,圍繞新市民創業就業、居住、健康、養老等場景開發專屬產品;持續優化“三農”保險產品,改進“三農”保險服務方式,支持牢牢端住糧食飯碗,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保險的融資增信優勢,紓解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在養老金融方面,聚焦現實需求,從產品、服務兩方面扎實推進。在產品端,積極發展豐富多樣的商業養老保險,更好地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養老金融需求;在服務端,落實《集團加快推進大健康大養老生態建設工作方案》,盡快補上在健康、養老產業服務和生態建設方面的短板。
在數字金融方面,聚焦效能和安全,加快推進集團數字化轉型,提高保險服務的便利性,迭代升級數字化建設與發展規劃,做好數據治理和共享應用等工作,從科技支撐業務、賦能業務,走向更高層次的業務模式數字化創新與變革,培育未來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問
《金融時報》記者: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完善機構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保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方面成效如何?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
王廷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保堅決落實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堅持底線思維,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和金融穩定。
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中國人保堅決把自身發展融入服務實體經濟的大局之中,圍繞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創新保險產品與服務模式,不斷拓展服務實體經濟深度廣度,在科技保險、農業保險、綠色保險等方面,發揮了行業“頭雁”作用。護航大國重器,中國人保獨家承保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我國首款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鯤龍”“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首席承保國產大飛機C919等重大工程項目,牽頭組建中國集成電路共保體。助力鄉村振興,推進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推出“保險+期貨”、氣象指數保險、價格收入保險、種業保險、高品質農田IDI保險等系列創新險種,積極發展“鄉村保”等綜合險種。截至2022年底,累計承保三大主糧作物4.2億畝、蔬菜3408萬畝、水果和果樹2523萬畝、生豬2.47億頭,共計為6965萬戶次農戶提供農業風險保障2萬億元。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制定“雙碳”保險產品全景圖,開發碳配額保險等新產品,2022年“雙碳”保費同比增長近80%,環境污染責任險累計提供578.8億元風險保障。2023年前三季度,人保集團承擔保險責任金額2828萬億元,同比增長93%;支付保險賠款金額2618億元,同比增長18.1%,均顯著快于保費增速。
在防控金融風險方面,中國人保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極限思維,扎實做好風險防控工作,不斷提升風險防控的主動性、全面性、系統性。持續完善體制機制,中國人保制定并持續升級《全面風險管理行動方案》,完善保險、投資等領域風控制度,強化基層風險合規和內控管理體系建設,提升風險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精細化程度,加強集團對各級機構的穿透式管理;壓實風控責任,推動三道防線各負其責,著力強化第一道防線責任,大力樹立風險合規文化,加強風控合規隊伍建設,提升風控合規的水平和能力;妥善應對重點風險,加強保險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管控,持續加強車險、農險等重點領域合規管理,完善消費者保護機制,同時做好重點案件的處置工作,防止群體事件和輿情風險,最大限度降低風險損失,維護國有資本權益;提升風控主動性,更加重視風險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建立集團智能風控平臺,加強實時監控和縱向穿透,提升風險監測和預警能力,做到風險可知可控。
問
《金融時報》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做出了系統全面的戰略部署。對于正在經歷深度轉型的保險業,您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對保險業的長期增長空間有何助益?從中國人保的實踐來看,如何順應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著力解決行業改革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答
王廷科:中國式現代化將為保險業帶來廣闊空間與機遇。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對保險業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國家高度重視發揮保險業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未來保險業將迎來更多更廣的政策機遇,有力地推動和促進行業發展。我國數字經濟、綠色經濟、農業強國、區域發展和“一帶一路”等經濟新領域新動能,蘊含和催生廣闊的保險需求;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康中國、平安中國建設中,保險業將承擔更大責任與使命。這些都是保險業未來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所在。
順應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中國人保將圍繞“六個更加突出”,務實推進“卓越戰略”實施,有力有效克服行業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把握住發展的機遇和條件,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加快高質量發展。一是更加突出政治引領,把加強政治建設和政治引領作為貫穿人保集團各項工作的主線,堅持不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持續提升各級班子和領導干部“政治三力”,切實把政治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效能。二是更加突出服務國家戰略,做實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鄉村振興、科技自立自強、增進民生福祉、綠色發展、安全發展、區域發展、“一帶一路”等八項戰略服務,更好發揮保險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三是更加突出發展質量,堅持正確的業績觀,樹立長期主義的經營理念,完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著力優化集團業務結構,持續推動降本增效。四是更加突出創新驅動,加快構建“保險+服務+科技”的保險新商業模式,持續推動產品創新,著力強化科技創新,深化體制改革創新,提升綜合服務水平。五是更加突出全面風險管理,主動前瞻地管理和應對風險,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壓實風險防控責任,防范化解重點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六是更加突出全面從嚴治黨,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堅持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標準,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金融干部人才隊伍。
問
《金融時報》記者:普惠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金融強國的內在要求。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中國人保在提升普惠保險服務質量方面有何經驗可以分享?怎樣更好地發揮保險對特定群體和小微企業的保障作用,促進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答
王廷科:保險作為一種分散風險、消化損失的經濟補償制度,具有互助共濟、扶危濟困的特點,與普惠金融的內在屬性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普惠金融實踐中可發揮獨到作用。
一是發揮保險的精準保障優勢,普惠困難群眾。在防止致貧返貧方面,保險機制按照誰受災誰獲賠、按損失程度進行賠付的原則,可以更好幫助政府精準識別遭遇致貧返貧風險事件的群眾,給予差異化精準賠付,助力筑牢扶貧保障網。目前中國人保共簽發防返貧保單超4萬件,支付賠款49.5億元。
二是發揮保險的杠桿放大優勢,惠農富農強農。保險通過費率杠桿,可以顯著提高財政投入惠及范圍,農民一旦遭遇災害風險,能夠得到數十倍乃至上百倍于財政保費補貼的賠付,能夠更好支持各級政府建立面向農民的惠農保障網絡。近五年,中國人保累計支付農險賠款1348.6億元,惠及1.1億戶次農戶。
三是發揮保險的風險分擔優勢,普惠群眾健康養老。保險獨特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救助機制,能夠將少數群體的風險分攤到廣泛人群,降低個體經濟成本,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契合需要的普惠型健康養老保障服務。比如,中國人保承辦的大病保險,2022年覆蓋了28個省(區、市)240個地市,服務人群5.52億人,支付賠款361.5億元,助力城鄉居民看病報銷的比例總體上達到70%左右。
四是發揮保險的融資增信優勢,普惠紓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中小微企業往往信用水平偏低、缺乏可抵押資產,很容易被排斥在金融服務體系之外,造成普惠金融服務供需不匹配。保險可通過信用增級服務,合理分擔銀行信貸風險,有效帶動信貸資源向中小微企業投放。2022年,中國人保通過小微助貸險及政銀保等業務模式,幫助5.29萬家/次中小微實體企業、個體工商戶獲得貸款或融資183.75億元。
五是發揮保險的保障托底優勢,普惠災害民生保障。中國人保近年來推出的“一元民生保險”、農房保險、綜合治安保險等價格低廉的民生保險產品,用很少資金就能建立廣泛保障網,有效解決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民生保障問題。比如,在今年的臺風“杜蘇芮”汛期中,洪澇災害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基礎設施損毀及農作物受損,中國人保第一時間啟動大災理賠應急預案,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開通保險理賠綠色通道,簡化理賠流程,提升理賠效率,做到“應賠盡賠、早賠快賠、合理預賠”,得到了政府和群眾的一致好評。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