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保險合同準則切換后凈利潤的波動性因素有所減少,資產和負債的計量更為匹配。
對于上市險企來說,會計準則切換可謂是今年的頭等大事。
如果說《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下稱“新金融工具準則”)讓保險公司的投資端波動對于凈利潤的影響更大,那《企業會計準則第25號——保險合同》(下稱“新保險合同準則”)對保險公司負債端計量等方面的影響更是顛覆性的。
在A股上市險企中,中國平安在五年前就率先實施了新金融工具準則,而去年剛剛履新中國平安CFO的張智淳恰逢公司正式切換新保險合同準則的關鍵時期。在她看來,新會計準則的切換確實在保險合同的負債計量和財務報表的列報方面產生較大的變化,但并不會改變任何業務實質。同時,新保險合同準則切換后凈利潤的波動性因素有所減少,資產和負債的計量更為匹配。
近日首次接受媒體專訪時,張智淳對第一財經記者分享了新會計準則下中國平安的這些變與不變。
收入確認方式改變,但業務實質未變
收入確認方式的改變,在保險業看來是新保險合同準則帶來的最大影響之一。和原準則下保費收款一次性全額確認為收入相比,新準則下保費收款在整個保險期間逐期確認收入,并剔除其中的現金價值成分。相應的,舊準則下的“保險業務收入”科目亦變身為“保險服務收入”。
這帶來最直觀的結果就是財務報表上收入數字的迅速下降。以中國平安2022年末數字為例,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在舊準則下保險業務收入為4736億元,如按新準則下的保險服務收入則調整為2322億元,調整幅度達五成。
不過,張智淳強調,保險業務收入和保險服務收入是兩個不同的指標,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收入確認邏輯。
保險業務收入(保費收入)反映保險公司履行保險合同義務向投保人收取的對價,反映保險業的業務規模及增速。而保險服務收入的確認原則轉而變為“權責發生制”,將確認收入的時點從繳費期拓展到了整個保險期,與其他行業的收入確認原則更為匹配。
“新準則并不改變我們的業務實質和經營策略。對于保險產品來說,不管是保費的總現金流還是賠付的總現金流,都不會因為會計準則的變化而產生變化,因此對于保單全周期利潤也不產生實質影響,只是在財務報表上的體現時間和原來相比有差異。”張智淳表示。
波動變大,資產負債聯動更緊密
對于五年前就開始實施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平安來說,由于大多數權益類資產的公允價值波動將從舊準則下計入所有者權益變為新準則下的計入凈利潤,因此投資端對凈利潤的波動影響加大。
為了引導投資者更好理解公司的長期經營業績表現,平安開始引入營運利潤這一概念。所謂營運利潤,是以財務報表凈利潤為基礎,剔除短期投資波動、折現率變動和管理層認為不屬于日常營運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項目及其他。
從過去五年多中國平安的歸母凈利潤與歸母營運利潤的表現可以看到,歸母營運利潤的波動明顯較歸母凈利潤更為穩定。
不過,據張智淳介紹,在今年實施了新保險合同準則之后,凈利潤與營運利潤之間的差異也變小了。而背后的原因就是資產負債的聯動管理。
張智淳解釋稱,在舊準則下,凈利潤與營運利潤之間的差異分為三大部分:投資波動、負債端評估折現率調整帶來的影響以及一次性影響。
而原準則下負債評估的折現率使用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收益率曲線變動影響計入當期損益。新準則使用當前市場利率曲線作為折現率,收益率曲線變動影響計入所有者權益。
“這使得凈利潤和營運利潤間折現率變動的差異不復存在。”張智淳表示。
但另一方面,由于負債端的即期收益率曲線波動在新會計準則下轉而計入所有者權益,因此對凈資產的影響會加大。據張智淳介紹,針對這種情況,平安將符合條件的原本分類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債權投資,全部重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債權投資,這樣的資產負債聯動管理能夠有效降低凈資產的波動性。
指標變化,但對長期價值的關注未變
中國平安2023年半年報顯示,新保險合同準則按照利潤來源,區分承保業績和投資回報業績分別列示。
可以看到,新會計準則的切換,讓財務報表的一些科目和指標產生了變化,譬如原來的剩余邊際變為了合同服務邊際(CSM),兩者雖然類似,但不同的是,剩余邊際攤銷模式在保單發單時鎖定,CSM則需根據未來提供服務的變化進行調整;又如上述保險業務收入變為了保險服務收入,等等。
在張智淳看來,這些指標和會計計量的變化無疑會對公司財務精算運營帶來挑戰。“切換新會計準則意味著多了很多跟之前相像又不太一樣的指標,合同計量也從過去按單簡單計量變為需要分組進行計算,工作量大幅增加。同時,無論是對內部管理層還是外部投資者,我們也需要花不小的功夫去幫助他們理解新的指標體系。”張智淳說。
盡管指標發生變化,但張智淳強調,新準則下,平安堅持長期保障和康養服務的產品策略方向與引導價值經營的考核導向不會改變。
張智淳建議,在新準則下,從財務邏輯來看,投資者可以關注合同服務邊際(CSM)這套體系,有助于投資者分別從承保業績和投資回報業績分析業務的盈利表現。而從價值角度來看,則依然可以關注新業務價值(NBV)、內含價值(EV)等核心價值指標,這兩大指標并不受新舊會計準則切換的影響。
“其實,這兩套指標體系原來也都有,概念也與原來的類似,應該持續關注這些長期價值性指標。”張智淳說。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