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中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中多位嘉賓的觀點刷屏。從行業應該怎么做到行業準備怎么做,從行業做了什么到行業不應該做什么,與會嘉賓從自身角色定位出發,共話“行業高質量發展”這一核心命題。
為什么要談“行業高質量發展”?從全球政經格局到國內散發疫情,從旨在筑底企穩的經濟發展邏輯到保險業幾乎全方位不及預期的發展現狀,當理想與現實的偏差愈發難以調和,如何強調“高質量發展”都不為過。畢竟,這是紅綠燈、是指揮棒。
在這次集體大討論之前,國家層面為保險業劃定的“高質量發展”路徑亦是清晰的——“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以‘防控金融風險、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為核心”,具體到保險語境中則是“回歸本源 保險姓保”。
“保險的本質是互助共濟,風險保障始終是最基礎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險區別于其他金融行業的最根本的特征。”
這是保險業供給側的邏輯起點,即保險要回歸保險本源。
但作為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供需雙方的平衡才是行穩致遠的基礎。換言之,供給側提供的供給應基于需求側的真實需求。
當下,保險需求方真實的需求是什么呢?
可以先看學界對保險功能的定義——保險保障、資金融通、社會管理。對于后兩者,基本通過險資投資和具體的項目來實現,普通社會公眾對此的感知并不強烈,而保險保障既與消費者息息相關又是后兩者的基礎,因此,聚焦來看,保險保障應是需求的核心。
從實踐來看,除惠民保/退運險等“低保費、高保障”+“政府背書”/“平臺背書”的現象級險種外,消費者對保險大多呈現出的是“要+還要+再要”或“既要+還要+又要”的心理。
對此,從產壽兩個維度均有無數例證。壽險領域,典型的如增額終身壽,消費者既要身故保障又要3.5%的“投資收益”;當然,還有百搭的“生死兩全險”,出險后,保險公司要賠錢,不出險,保險公司要把保費退回去。財險領域亦是如此,典型如車險,地板價不夠,至少還要搭個禮品或返點,畢竟,“我開車技術好,從來沒出過險,不能白花冤枉錢”。
基于此,在已經失衡的需求側基礎上,保險業發力供給側時應較難實現“回歸保障”。從長遠看,險企絕對不能有“只要有保費注入就沒有問題”的僥幸心理,但亦必須面對“沒有保費注入就是真有問題”這一實打實的大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敢于“硬剛”的較真。
但市場經濟有市場經濟的特點,市場化的人才機制亦有市場化人才的特點。保險業不能免俗,保險業的職業經理人亦不能免俗。作為打工人,誰可以為了行業未來,執拗地拿自己的職場生涯做賭注,只為通過一己之力實現消費者保險理念再教育?多數人的選擇只能在在股東KPI等層層重壓之下,或主動或被動地迎合消費者的現實需求。
當然,在當下如此艱難的環境中,宏觀的視野必須有。“政治性、人民性”不僅成為這場關乎“實現高質量發展”討論時的高頻詞,亦是唯一可能突圍的路徑。畢竟,放大到歷史長河中,只有可持續地、久久為功地躬身入局,才能尋求破題之策。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陸游在42歲失業那年寫下的詩句。一舉成就千古名句。成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不斷地警示世人,不要急切地解決當下解決不了的問題,拿時間換空間,一步一步來,一日一日過,一定可以在未來的某個瞬間遇到嶄新的風景。只是,在那之前,不能囿于原地,你要走,那怕只走半步,也好過出局。
保險業能不能出現“曉華姐”
現實小而全,理想小而美,中小財險公司出路何在
舉國關注之下,保險業能答對養老這道題嗎?
從宏觀視角看開門紅發力點
上市險企三季報集體爆紅,分紅險大賣更添信心
拒收商保病人,傷害的到底是誰?
小米車險能否熬過車險“報行不合一”周期?
高端養老社區或將迎來黃金二十年
《保險法》修訂猜想
看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信心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