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起來一句話:“降價、增保、提質”的階段性目標初見成效,基本符合改革預期。
車險改革好不好,車主最有發言權;車險改革痛不痛,經營者感觸最深。
從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車險綜合費用率、車險手續費率雙降,誰最痛?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顯然是車險中介。
現在,他們正在加速逃離。
去哪里?且聽保契君說。
長期以來,由于賠付率相對較低、手續費相對較高,且由于手續費惡性競爭導致各種市場亂象等,車險行業一直飽受詬病,也一直是監管的重中之重。
與發達市場相比,國內車險市場相當一部分保費被消耗在中間(中介)環節,沒有真正讓利于民。既降低了效率,也容易滋生風險。
虛高的車險定價,給了諸多利益主體尋租的空間。這其中,對手續費用的爭奪和濫用愈演愈烈,市場亂象叢生,消費者怨聲載道。
打蛇打七寸,挖樹先挖根。
車險綜合改革對癥下藥,將附加費用率上限從35%降至25%,且允許電網銷等直銷渠道進一步降低附加費用率上限。擠壓費用空間、讓利于民的意圖非常明顯。
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也進一步驗證了改革成果。
改革有陣痛,現在整個車險中介市場哀鴻遍野。
挨不住痛怎么辦?要么關,要么跑。
往哪跑?
保契君了解到,車險中介正加速涌入壽險行業,并把車險行業那套簡單粗暴的“內卷式”打法復制粘貼到了壽險中介行業,行業生態惡化在所難免。
一切都源于車險中介的低質量發展和低水平競爭。
車險是一個高度標準化的產品,同質化嚴重,各家產品基本差不多,一年期的期限也符合中介“營銷”的需求。
手續費自然而然成為最容易也是最有效的競爭手段,于是市場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手續費惡性競爭,誰也無力阻止,集體陷入“內卷”。
整個車險市場陷入價格戰,但除了中介,其他利益主體似乎都沒感受到實惠,卻有一種被“綁架”的感覺。保險公司被“吸血”,車主被忽悠。
這種生態早就應該改變了,但中介們習慣了“躺著賺錢”,依然用短視的眼光打價格戰,薅手續費,干一錘子買賣。
車險綜合改革對手續費釜底抽薪,效果立竿見影。
車險中介為什么要“跑”?
因為車險中介們只會“賣”,且只關注“賣”,卻忽略了中介的核心價值應該是服務,這是立足之本更是長久發展的法寶。
現在,大量車險中介轉型壽險中介,但“換湯不換藥”,依然用老套路打天下,不免讓人擔心壽險中介行業重蹈車險中介行業的覆轍,陷入到低水平的價格競爭怪圈里打轉轉。
這是一種不好的示范效應,也極有可能導致整個壽險中介行業“內卷”。
初級階段的中介拼銷售,中級階段拼服務,最高級階段的中介拼的是生態構建水平。
中介行業任重道遠,卻坎坷遍布。
可怕的不是對形勢不自知,是對形勢一清二楚,卻無動于衷,不思改變。
從保險產品的成交鏈條來看,在銷售的前端,消費者需要得到的服務,實質上是咨詢服務。咨詢服務解決的就是保險“買對”的問題,它應該是一個家庭資產配置風險管理,應該是解決方案,不應該是單產品的推銷;它應該是一個醫生,而不應該是一個藥品推銷員。
所以說,怎么去提供有價值的咨詢服務,這是一個專業中介公司必須要回答的。當前的車險中介,遠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水平。
實際上,車險中介轉型壽險中介的趨勢已引發業內高度關注,許多壽險中介人士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畢竟,車險與壽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行當,經營模式不同,業務性質不同,專業門檻也大相徑庭。前者多為一年期短期業務,是高費用的“寵兒”,后者復雜性更強,且多為長期業務,對續保、理賠、健康管理等的要求更高。
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
當大量專注于搞短期業務的中介機構涌入壽險中介領域,并企圖再造一場狂歡的盛宴,難免讓人焦慮壽險中介“車險化”,進入又一次失敗的輪回。
監管部門應提前預判,及時出手,把風險扼殺在搖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