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上市了。
在國家規范平臺經濟發展,嚴防資本無序擴張的當下,著實有些扎眼。
朋友圈一片狂歡,這是資本的盛宴,卻不意味著資本的勝利。
一直披著“慈善”“公益”外衣的水滴,終于露出了真面目:原來是家保險科技公司。
這符合這類企業的慣常套路。搞網絡互助、醫療費用眾籌,本就是為了“引流”,借此切入保險業,完成流量變現。
如今,上市已成,鐘也敲了,留給業內的思考卻剛剛開始。
關于水滴本身,耳熟能詳的就是三條腿走路:眾籌、互助和保險。現在,互助業務已關停,“流量”被關掉了一個“水龍頭”,顯然是水滴不想看到的,但要上市,必須關掉。
從監管角度來講,和“錢”打交道的業務必須持牌經營,金融業務必須全部納入監管。顯然,互助業務屬于非持牌經營,要在審查更嚴格的美國上市,這樣的業務只能剝離。
一家企業要上市,除了合規,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更是關鍵。它不僅事關企業能否上市,更決定了企業能否長遠發展下去,這比講“故事”、做PPT更重要。
那么,水滴呢?
截至目前,水滴仍處于虧損狀態。
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水滴凈虧損分別為2.09億元、3.22億元、6.64億元。招股書風險因素部分也提示稱,經營虧損的情況以后可能會持續。這符合互聯網公司“燒錢”的風格,但卻不是保險公司的風格。
錢都花到哪去了?2018年、2019年、2020年,水滴銷售和營銷費用分別為1.85億元、10.56億元和21.31億元。營銷費用增長的同時,研發費用占比卻在急劇下滑,2018年、2019年、2020年,研發費用占比分別為29%、14.2%、8.1%。
這對一家“科技”公司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從本質上講,水滴是一家保險中介公司,商業模式千篇一律,會賣保險、能服務好消費者就是核心競爭力。但一味靠“費用”打天下、搶地盤,具有明顯的粗放擴張特征,不是長久之計,也不符合保險中介行業的發展趨勢。
誠然,水滴的管理層很懂互聯網,這是他們的發家本領和立足之本,但要弄清楚保險業的經營和發展規律,還需時日,更需磨礪。將互聯網那套打法簡單嫁接到保險中介行業身上,能否實現有效融合達到1+1>2的效果,有待繼續觀察。
水滴的創始人,也曾經是美團外賣的聯合創始人,經歷了美團外賣的創建與發展。但是看到一個個外賣騎手被深深地困在系統里,在算法的驅使下疲于奔命,我們不僅為保險中介和保險消費者捏了一把汗。
另一方面,水滴長期以來依靠資本“輸血”,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來看數據:2018年、2019年、2020年,水滴籌貢獻的流量占比分別為46.5%、23%、13%,水滴互助貢獻的流量占比分別為38.6%、12.4%、3.6%。
現在,互助業務已關停,水滴籌的“水龍頭”功能也不可持續,這表明水滴的“造血”能力在下降。
于是,水滴早就開始加強和第三方平臺的合作,第三方流量渠道的流量占比逐年遞增。2018年、2019年、2020年,這一數據分別為1.9%、34.8%、44.9%。
這成了一個悖論:一個靠流量做生意的公司,卻要花大價錢去買流量,這樣的模式顯然經不起推敲。可以預見的是,水滴將來還是會想辦法擴充自己的流量,但在這個悖論下,很容易帶來惡性循環,高成本也會轉嫁到保險公司和保險消費者身上。
實際上,“高成本”其中之一就是傭金。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水滴的營收分別為2.38億元、15.1億元、30.28億元,其中2020年營收中近90%來自傭金收入。這意味著其營收結構單一,暗藏風險。
近年來,我國平臺經濟快速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顯。
近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明確提出,從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把握平臺經濟發展規律,支持和引導平臺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平臺經濟為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服務。
在敲鐘儀式現場,水滴創始人說,“公司赴美上市只是一個很小的里程碑,僅是一輪融資而已。我們內心深處是更要靜下心來,圍繞為用戶創造價值長期的普惠用戶,進而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很多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