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冰河初開(1978—1991)
- 2020年04月18日
- 16:22
- 來源:
- 作者:
1978年,中國金融破冰。
1978年3月,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分設,初步恢復了銀行原有的功能。當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社會拉開經濟變革的序幕。
春天的氣息涌動,傳遞至邊疆。
黑河,黑龍江最北。
一位下鄉10年的上海知青正逡巡于黑土地上。從團部傳來的一則源自北京的消息,攪動著這顆27歲的尚不安分的心。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后,全國性的高考正式恢復。
這位沒有放棄讀書,于繁重插隊勞動鍛煉出堅強意志的年輕人,茫然中發現了一絲希望的星火。根據教育部的記錄,1978年全國高考有610萬人參加,只錄取40.2萬人!
考上大學,重回上海工作,就職于上海政府經濟管理部門,這位青年實現了人生最重要的飛躍。10余年之后,他成為太平洋保險工號為006的員工。再過10年,年輕人不再年輕,他不僅是太平洋保險創業的元老,還最終成為太平洋人壽的領軍人。
一個上海式的草根奇跡——下過鄉,插過隊;堅持學習,考上大學;重回上海工作,親歷中國騰飛30年。30年驀然回首,已是英雄遲暮。
這位年輕人就是后來任太平洋壽險董事長的金文洪。
同一年出生,同一樣草根,生于上海崇明島的楊超,也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自己的金融之路。
1976年,楊超只是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一名普通的行員。但是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他卻有同齡人不具有的優勢——外語。當同齡人還在千軍萬馬擠高考獨木橋的時候,楊超卻可以抓住機會謀劃海外學習。
1981年,楊超留學英國,沒有人知道這個口袋窘迫的中國青年面對發達資本主義世界時候的尷尬,除了親歷者本人。回國后,楊超出任人保上海浦東分公司總經理。20余年之后,楊坐定中國最大壽險公司的頭把交椅,而青澀只留給了回憶。20世紀80年代,一些未來將影響中國保險市場格局的人,此刻正隱匿于蕓蕓眾生之中,過著與保險無關的小日子。
1986年夏天,長江、淮河發大水。
時任安徽省委辦公廳秘書的馬蔚華,騎著自行車在合肥的省委大院里進進出出,時刻準備著下到長江、淮河一線去支持抗洪防汛工作;而遠在南國的31歲的馬明哲卻正在為能否重開招商局100年前的保險公司而冥思苦想。作為一名普通的社保公司干部,馬明哲還記得1986年的夏天,他乘渡輪到香港去見時任蛇口工業區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袁庚時忐忑不安的心情。
再如陳東升,這位著名的“92派”1992年,受鄧小平南方談話影響而下海創業的企業家,其中多數為青年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企業家,20世紀80年代正在為外經濟貿易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干活,其受《財富》雜志啟發而首創的“中國500家最大企業”排行榜,為他積累了最初的企業資源。
還有未來成為新興公司合眾人壽董事長的戴皓,1989年剛剛大學畢業,尚未涉足金融界。
和戴皓一樣抓住機遇,創立國內第一家專業車險公司——天平保險——的幕后老板,以囤積法人股而威震江湖的劉益謙“劉老板”此時尚在擺攤。1984年,劉老板在上海老城隍廟的豫園附近租了一個十幾平米的商鋪,干起了百貨批發兼零售。他同時是“改革開放后,上海市第一批有牌照的出租司機”,完全沒有點滴的金融相。
真正感覺到政策融化的,還是身處北京的“老人們”。
1979年,鄧小平提出了“必須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在此思想指導下,當年相繼設立了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三大國有銀行(工行為1983年成立)。
留存不多的老保險人開始鼓動、串聯,向上反映,寫信給人??偣?、人民銀行總行、財政部乃至國務院,要求恢復國內保險業務。1979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人民銀行中分設(1984年正式分離),中國保險商業歷程翻開新的一頁。《上海地方志》記載,“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于1979年5月1日恢復建制。1980年1月1日起正式對外辦理保險業務。
1979年4月,國務院批轉《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行長會議紀要》(以下簡稱“會議紀要”),摘掉了壓在保險頭頂的政治帽子,“逐步恢復國內保險業務”。會議紀要通過半年后,1979年11月19日至27日,停辦20年之后,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東拼西湊,共有130多人參加,其中就包括時任人保公司副總經理的宋國華(當時人??偨浝碛神T天順擔任)。
宋國華是會議的主要發言人之一,但是他其實很躊躇。
需要解決的問題很簡單,只有一個,即說明“保險必不可少”。但是,這并不容易,因為當時的政經氣氛尚未完全解凍。
頗有策略地,宋國華為自己的發言戴上紅色的皮套。
他引用《資本論》中“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失后,補償損失的保險基金仍需繼續存在”,以及《哥達綱領批判》中論述社會主義社會總產品的分配公式,即應該從社會總產品中扣除“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等,以此說明保險的必要性。
這種中國式的論證方式,現時看來有些荒誕不經。
雖然恢復保險業務箭在弦上,但是“計劃”的烙印明顯?!盀榱耸蛊髽I和社隊發生意外損失時能及時得到補償,而不影響財政支出,根據為生產服務、為群眾服務和自愿的原則,通過試點,逐步恢復。”
恢復保險不是為保險的真意——分散風險,而是為了“不影響財政支出”。
“(保險公司)受保險總公司和人民銀行的雙重領導。業務上以保險公司總公司領導為主”,保險官辦官管色彩濃重。
會議整整開了8天,那個時候,會議似乎都很長。
會議最終明確:1980年京、津、滬3市可以在全市逐步展開保險業務;省和自治區原則上可以各選擇3到5個大、中城市試辦,省和自治區首府所在地和個別工商業比較集中的大城市可先走一步。
這一目標其實有點冒進,因為當時的保險行業是“三無”——無機構、無人員、無辦公用房。連人??偣径既耸秩狈?,多方設法動員歸隊的“老保險”只有兩三人,不得已還從江蘇、上海借調幾名“老保險”才算開張;辦公地點落腳于北京西城區西交民巷22號,在那里直到1986年,阜成門的新大樓落成。
思想的禁錮被打破之后,中國社會到處萌發出勃勃生機,保險行業亦不例外。
1980年1月1日清晨,《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迎接大有作為的年代》刊發在各大報紙頭條?!斑@是我們乘風破浪的年代,大有作為的年代?!卑簱P有力的措辭仿佛是第一縷照進人們心里的“80年代”的曙光。
就在這一天,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正式復業,停辦了12年的上海國內保險業就此重獲新生。上海保險復業的起點——圓明園路34號4樓,見證了那些重獲生機的日子。
“最早的那幾年,分公司約摸20幾個人擠在一間20平米的房間里辦公”,時任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經理魏原杰曾經回憶。沒有沙發、更沒有打字機,就連籌備初期的幾張辦公桌都是歸隊“老保險”從原單位帶來的,“完全是白手起家”。
實際上,恢復的速度比預想的快得多。
1979年11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市保險公司黃浦區辦事處辦理了上海復業之后的第一張保單——上海港務局港內駁船運輸公司投保的一份國內貨物運輸險。這份保險約定從 1980年1月1日起生效,合同期1年。這筆保單的背后并非是“市場”,而是一位善用關系,剛剛歸隊的“老保險”找到在港務局上班的“發小兒”,才迅速“搞定”的。
1980年1月3日的《解放日報》刊發了上海國內保險復業的工作報道。根據報道,當時恢復辦理的業務有企業財產保險、家庭財產保險、機動車輛保險、國內貨物運輸保險及船舶保險5個財險險種。并且在 1979年12月25日以前,“已經預先辦好手續的就有267個單位,保險金額達11億元,保費收入達274萬元”,引領全國風氣之先。
到1980年底,當時除西藏、臺灣以外的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恢復了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各級機構總數達到311個,專職保險干部已有3423人。
此時的保險都是各自為政。
人事級別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直接隸屬于中國人民銀行,為局級專業公司。而各地保險公司相當于當地人民銀行“處一級企業單位”,尚達不到“局級”。多年以后,地方的保險公司才升格成為所謂的“局級單位”。《上海地方志》記載,1984年11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市分公司與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脫鉤,確定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直接領導的副局級經營實體。1985年升格為正局級。
職位分配上,保險公司?。ㄊ校┓止窘浝砜捎扇嗣胥y行省(市)分行的一位副行長兼任,副經理應配備處長或者副處長級干部擔任。各分、支公司內部可以根據業務和人員編制情況,分設若干科(股)。管理體制上,基本沿襲20世紀50年代的總、分、支公司的垂直領導模式?;蠲撁撘粋€行政機關!
1982年12月,國務院批準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章程》,同時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董事會、監事會。頗有戲劇色彩的是,這一市場化的公司治理結構并非出于市場本意,而是“對外交流的需要”,其實質依然是計劃的要求。因為對外需要才成立公司董事會,這在中國國
營公司治理變遷歷史中也是值得書寫一筆的趣事。
翌年7月28日,人保在北京召開董事會和監事會成立大會,宣布了公司章程。其第一條規定:“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營企業,是經營保險業務的專業公司。”第四條規定:“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資本金為人民幣5億元。”
5億元資本,成為1978年之后中國保險行業的資本原點。
“資本”和“資本金”首度出現在復業后的國內保險行業。而資本,以及背后的資本大鱷們未來將成為決定中國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