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殼公司困局(2000)
- 2020年04月18日
- 16:22
- 來源:
- 作者:
2000年,借力投連險,平安步步緊逼,攻城拔寨;而競爭對手中國人壽連連敗退,上海等多個重鎮先后失手。
平安兵臨城下,國壽內部則引發了一場要不要推投連險的大爭論。對于飽受降息折磨的壽險行業而言,投資型保險好像一劑補藥,不僅解“利差損”之毒,而且可于短時間做大資產管理規模。
不過,投資型保險卻是一把雙刃劍。一年之后,領跑的平安不得不自飲苦酒,并釀成一次危機。而國壽由于采取更為保守的分紅險策略,僥幸躲過一劫。
這一年,成立逾一年的保監會四處“開機構”。4月25日、26日、28日,保監會上海、廣州和北京辦公室分別掛牌成立。到年末,保監會已在13個中心城市設立了辦公室、辦公處或特派員辦事處。和保監會呼應,11月16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北京成立。時任人??偨浝淼奶七\祥當選為首屆協會會長。
這一年還有第一誕生。
6月16日,我國第一家保險經紀公司——江泰保險經紀在北京揭牌。之后,6月29日、7月26日,長城保險經紀和東大保險經紀分別在廣州和上海成立。至年底,有30多家保險代理公司、5家保險經紀公司獲準籌建。
不過,相當長的時間內,中介都未能成為主力軍,更和其承擔保險營銷轉型的期望相去甚遠。保險中介的真正價值要等待一家名為“泛華”的中介公司上市,以及數家PE資本投資另外幾家保險中介之后,才被市場于驀然間發現。
10月,面對腳步聲越來越近的WTO,保監會一口氣批準了四張有“瑕疵”,只能合資的壽險牌照——民生人壽、東方人壽、生命人壽和恒安人壽。
圍繞這四家公司,中國壽險市場又一次上演了激烈的資本暗戰。東方人壽更因為深陷金融巨鱷德隆,至今尚未開業,幾乎成為“牌照標本”;更使得堅持其中的職業經理人,“出師未捷身先死”。
與資本同舞的還有北京的同城“德比”兄弟,新華和泰康。8月30日,新華人壽保險公司向蘇黎世保險公司、國際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險公司等外資機構招募24.9%股份的協議在上海簽署。
泰康不甘落后,11月21日,泰康人壽保險公司宣布其海外募股落幕,海外股東包括瑞士豐泰人壽保險公司、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有限公司等,泰康人壽的資本金因此達到20億元,超過新華的16億元。
中資保險公司引入外資,表面“三得利”:資金、技術和公司治理。但是為話語權和分配權的博弈,可致三種可能結局:上局,眾股平等,和諧治理;中局,一股獨大,穩定向前;下局,禍起蕭墻,紛爭不斷。
引入外資之后的泰康,取上中局;而同城的新華,卻得下中局。頗有意趣的是,這兩家同時開業公司之間的“德比”,跨過20世紀,
至21世紀的第四個年頭才徹底分出高下——泰康勝出。
勝出的泰康,宛如小喬初嫁。
2008年,泰康挾2006、2007年A股市場的“暴利”,以雷霆萬鈞之氣勢,喊出了“越洋計劃”,即規模上超過一直穩居第三的太平洋人壽,成為中國第三大的壽險公司。但是,功敗垂成,2008年8月之時,年輕氣盛的泰康卻因為投資型產品的規模與結構失衡,而被監管部門“輕輕地”敲打。
年輕的投資型保險,對于中國保險行業而言,或許是飲鴆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