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車險市場有點尷尬。
從2015年商業車險費率改革開始,行業就一直喊車險要虧了,結果后面歷經二次、三次、四次費改和車險綜改,反而車險綜合成本率在下降。
另一方面,近兩年輿情喧囂,行業拒保車型多,行業的理由是賠付率高,成本吃不消。
但是最新的行業數據來看,財險三大家的車險賺得盆滿缽滿。前三季度,車“老三家”(人保、平安、太保)合計利潤163億元,而行業整體的車險利潤合計為159億元,三大家車險利潤是行業的103%。
也就是說剩余的63家財險公司合計虧損4億元。
可見,在財險市場中,不只是保費規模,承保利潤也出現了“馬太效應”。
專家們一直在談中小公司的差異化發展,這是政治正確的結論,但這口號喊了幾十年了,為什么一直沒有實現?
誠然,大公司品牌、數據和隊伍等優勢在綜改后的市場里展示了巨大的優勢,但從微觀市場來觀察,財險老三家在這波最嚴厲最險峻的行情面前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車險限速”有很大的關系。
首先,“車險限速”可以確保核心的私家車業務的絕對優勢
車險份額大家習慣了只看整體的市場份額,核心的私家車業務的占比鮮有人提起,實際上大公司這個數據已經遠遠高于他們的平均占比。
有幾個大財險公司的同行說,在2020年前后他們就在布局優化車險結構了,賠付差的業務都置換出去了。
有些地方的行業限速的規定只是針對私家車,也就是貨車和其他車是不限制,但是私家車(或者非營業客車)是嚴格管理的,問題的根源就是賠付率不好的業務對大公司根本不在乎,他們要確保的是私家車業務顆粒歸倉。
如此這般,大公司就完成了私家車的業務閉環:先通過送修和高費用爭搶新車保費,然后次年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續保率。
小公司在新車市場只能看神仙打架,舊車呢又要和比自己體量體量大幾十上百倍的公司“協調”發展。
其次,車險限速可以讓大公司低成本地獲取私家車業務
因為有限速的存在,大公司之間很容易達成事實上的價格同盟,從而兵不血刃地維持著固定的市場格局。
大公司一直在資源性非車項目有絕對優勢,現在競爭激烈的車險也天下三分已定,那他們確保市場地位是毫無懸念的。
只要市場的獲取成本在低位運營,那大公司的優勢就無法被撼動。換一個說法,如果沒有“車險限速”,市場硝煙彌漫,那大公司將付出更多的獲取成本,將直接面臨改革的陣痛。
可以預見的是,只要這種優勢一直在持續,“馬太效應”將更加嚴重。
因為即使按照市場同比增速,大公司每年新增的保費量相當于新開了一個中型公司。
其實,換個角度想,大公司的競爭對手何嘗不是自己呢?
除了上述兩個因素外,要確保操作性,就需要一定的機制——確保大公司話語權的機制。因此,在很多市場上,大棒會選擇性的敲在了小公司的身上,精明而世故的財險人怎么能不理解這些現象背后的東西呢?
當面對重壓的時候,行業本能地選擇了向內卷,但光鮮背后的故事,一言難盡。
健康險很熱,但是這個風險很大,目前已有公司面臨集體訴訟
攜程的車行保障服務到底是不是車險呀?
往往沒想到,財險公司流行的團建居然是……
對于財險業務員來說,區分車險非車險沒有任何意義
“老三家”賺得盆滿缽滿,“車險限速”幫了大忙
“砍掉”基層機構的大腦,對中小財險公司來說是明智的嗎?
財險行業:不怕公司規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EA門店能拯救中小公司車險嗎?
在銷售物業管理責任險時,業務員要注意這個細節
為了躲避“垃圾”車險業務,財險公司閉門謝客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