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銳評
因為關乎利差損,自人身險預定利率從3.5%全面下調至3.0%以來,未來再次下調的言論不斷蔓延。
其原因主要在于低利率疊加各類下行預期,進而導致投資收益不足以覆蓋負債成本的假設。
對于市場化的商業行為,保險業本身雖是強監管行業,但預定利率的下調卻不應僅僅局限于行業、局限于監管、局限于全球局部區域。畢竟,無論如何,今天的市場仍是全球化的市場,仍是資本全球流動的市場,局部區域的短期行為,并不能阻礙整個市場的進程,更不能阻礙一個行業本身的發展規律。
為什么說預定利率再次整體下調的概率不高?
要回答這個問題,或可跳出保險,甚至跳出局部市場,站在更宏大的全球市場來觀察。
先看一組媒體報道數據:
美東時間7月26日,美聯儲宣布加息25bp,將聯邦基金利率區間升至5.25-5.5%區間;
查詢香港多家銀行官網存款利率發現,以半年期為例,其港元定期存款“優惠”年化利率區間在3.00%-4.40%不等,更有部分短期高息存款產品利率攀升至10%以上;
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8月3日宣布,將基準利率從5%上調至5.25%,創下15年來的新高;
縱觀全球市場,不管是應對通脹的壓力還是回應全球競爭的需求,當下多個經濟體利率已進入上行通道。
就投資領域而言,在高利率市場,專業投資機構的投資收益率通常遠高于當地存款利率,對于保險產品而言,預定利率3.0%,再加上運營成本、銷售費用等,只要投資收益維持在4.5%左右,基本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利差損。
換言之,預定利率再次整體下調的假設是構建在局部市場完全自我隔絕這一假想之上,但這一假設顯然不具備現實條件。
畢竟就我國而言,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市場仍是我國經濟發展不變的趨勢,僅展示一個服貿會期間的最新數據:2022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8891億美元,同比增長8.3%,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二。
也就是說,在資本全球流動的背景下,短期內投資收益的波動不足以撼動保險業資負兩端的平衡關系。
如上,是相對宏觀視角下觀察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是否會再次下調。具體到行業本身來看,亦鮮有再次整體下調的可能。
談及利差損,核心的關切在壽險,壽險的核心關注又在銀保,對此,我們可以看到從監管到市場已開始有動作。
比如,近期傳出的銀保手續費的行業自律,試圖以此解決銀保產品收益被銀行中收大幅侵蝕的困境,進而從根源上解決“利差損”問題。
對此,業內大多不看好,畢竟市場規則下,自律如果有效,監管合規就不會成為老大難。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此類自律雖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卻傳導出一個信號:解決問題的重點已明晰,讓此前的灰黑地帶逐漸回歸正軌。
沿著這一邏輯出發,可以看到保險公司的產品戰略也在發生調整,此前高傭金(小賬)、高手續費的增額終身壽、年金等長久期產品正在逐漸退出市場,而期限更短、手續費更低、傭金(小賬)更低的兩全類保險則正逐漸成為主流。
在此之前,銀保渠道低費用的短期險很難有市場,但隨著金融反腐力度不斷加強以及監管對灰黑地帶的關注,手續費(公對公)和傭金(小賬)雙降的短期產品才有了被銷售渠道接受的可能。
該趨勢一旦形成,利差損風險則幾乎可以不再是當下需重點關注的風險。
因為就保險機構這類專業投資主體而言,只要負債端3%的成本期限沒有長到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在五年、十年的周期內,投資收益覆蓋負債成本幾乎沒有太多壓力。畢竟,如果連4點多的投資收益都拿不到,其團隊可能早就不好意思混下去了。
很多人還會問,產品短期化會不會偏離保險保障本源?對此,或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畢竟,就銀行業而言,三年期銀行存款利率比五年期還高的利率倒掛早已司空見慣,用實打實的利益推動產品結構(期限)的調整早就是金融業的基本規則。如果,保險產品不可以,那銀行為什么可以?
概而言之,保險業,沒什么可擔心的。
保契銳評丨現實小而全,理想小而美,中小財險公司出路何在
保契銳評丨舉國關注之下,保險業能答對養老這道題嗎?
從宏觀視角看開門紅發力點
上市險企三季報集體爆紅,分紅險大賣更添信心
拒收商保病人,傷害的到底是誰?
小米車險能否熬過車險“報行不合一”周期?
高端養老社區或將迎來黃金二十年
《保險法》修訂猜想
看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信心
金融反腐不應投鼠忌器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