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世界性、地區性國際貿易組織
1.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是聯合國處理有關貿易和發展問題的常設機構,簡稱貿發會議。
該會議的宗旨是為加速經濟的發展而促進國際貿易,特別是促進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制訂有關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的原則和政策;推進和開展有關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的協作活動,商定多邊貿易協定;協調各國政府和區域性經濟集團有關貿易及發展政策。
主要機構包括:貿發大會,為最高機構;貿發理事會,是執行機構,理事會下設4個委員會和其他特設委員會以及政府間小組;秘書處,設在日 內瓦,主要為貿發大會、理事會及其附屬機構服務。秘書長由聯合國秘書長任命,聯大認可。截止1996年4月,有成員國188個。中國于1972年加入,為該組織各級機構的成員。
2.世界貿易組織(WTO_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世貿組織。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協議,世貿組織于1995年1月1 日正式建立,取代關貿總協定成為多邊貿易體系的法律基礎和組織基礎。 世貿組織協議就其結構、決策過程、成員資格、接受、加入和生效等程序性 問題作了原則規定,而有關協調多邊貿易關系和解決貿易爭端等實質規 定體現在4個附件中。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有: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 多邊主義、非歧視、對發展中國家特殊與差別待遇、市場考慮和透明度等。 世貿組織涉及的范圍為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協 議、協定以及歷次談判達成的協議。世貿組織的職能:管理和執行世貿組 織的多邊和諸邊貿易協定,作為多邊貿易談判的講壇,尋求解決貿易爭 端,監督各國貿易政策及與其他同全球經濟政策制定有關的國際機構進 行合作。
關貿總協定的基本準則是:非歧視原則、以關稅作為保護國內工業的手段.貿易壁壘遞減原則、公平競爭原則及一般禁止數量限制原則。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取代了1948年1月1日生 效的一直作為"臨時性"的準國際貿易組織--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世貿組織的任務和目標是繼承、發展和加強關貿總協定所建立起來的世界多邊貿易體制。世界貿易組織的組織結構由部長會議、總理事會、理事會(包括貨物貿易理事會、服務貿易理事會、知識產權理事會)、委員會、諸邊貿易協議設置的機構和秘書處構成。世貿組織協議包括大約29個獨立 的法律文件,其范圍包括從農業到紡織品與服裝,從服務到政府采購,從原產地規則到知識產權的各項內容。到新加坡會議前,世貿組織的成員 已達到128個,其對外貿易額已占世界貿易額的90%以上。
3.歐洲聯盟(歐盟)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是在歐洲共同體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歐洲共同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即西歐共 同市場),其中以歐洲經濟共同體最為重要。1965年4月8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簽署了(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上述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并,統稱歐洲共同體,但三個組織仍各自存在,以獨立的名義活動。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的(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2年2月7日,各國外長正式簽署《馬約》。
經歐共體各成員國批準,《馬約》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歐共體發展為歐洲聯盟。但是,歐洲共同體作為歐盟的主要文柱依然存在,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改名為歐洲共同體,同時,歐洲共同體仍是原來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個共 同體的總稱。
根據《馬約》的規定,琢盟確定了以下主要目標: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和社會的凝聚力、建立經濟貨幣聯盟來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平衡和持續的進步;通過執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包括最終形成的共同防務政策,在國際舞臺上弘揚歐盟的個性;通過制訂歐盟的公民身份來加強保護成員國公民的權利和利益;在司法和內務方面發展進一步的合作。
4.二十四國集團
1972年2月,77國集團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部長級會議,會議決定由該集團中的24個成員國(其中亞洲7個,非洲、拉丁美洲各8個,歐洲1個)組成二十四國集團,全稱為"關于國際貨幣事務的二十四國政府間集團"。
宗旨:是發展中國家為在國際金融與貨幣領域內協調其立場和政策,制定發展中國家關于國際貨幣制度改革、債務問題與資金轉移等重大問題的共同政策和方針而成立的政府間組織。
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發組織)
1960年12月14日,加拿大、美國等20個國家在巴黎簽署了公約,決定成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61年9月30日,在公約生效之日,該組 織正式宣告成立。
宗旨:制定有關政策,在維持財政穩定的同時,促進經濟的最快可持續增長和就業,提高成員國的生活水平;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幫助改善世 界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狀況;促進非成員國的經濟發展。
6.非洲經濟共同體
1991年6月3日,非洲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在尼日利亞的阿布賈舉行的非統第27屆會議上通過了著名的《阿布賈條約》,宣布正式成立非洲經濟共同體。
宗旨:促進非洲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以及推動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便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建立一個開發和動員非洲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框架;促進各個領域的合作,以便提高人民生活標準,維持經濟穩定,在成員國之間建立親密的伙伴關系;協調現有的和未來出現的各種共同體之間的政策;協調各地區性經濟共同體分6個階段逐步實現一體化的實施辦法。
7.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
東南亞國家聯盟是1967年8月8日由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五國組成的區域性合作組織。總部設在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其成員除五個創始國外,以后文萊、越南、緬甸、柬埔寨等國相繼加入。
其組織結構是:外交部長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每年舉行正式例會和特別會議各一次;常務委員會是執行機構,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在常務委員會下設立11個特別委員會和11個常設委員會;秘書處為行政總部。
宗旨:本著平等和合作的精神,通過共同努力來加速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奠定一個繁榮、和平的東南亞國家共同體的基礎,并促進地區的積極合作和相互援助,同國際組織和區域性組織保持緊密和有益的合作。
主要活動包括:貿易合作、工業合作、資金融通、共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等方面。東盟六國于1987年12月14-15日在馬尼拉召開第三次首腦會議,并發表了《馬尼拉宣言》。宣言強調"成員國應加強國家和地區的復原力,以保證東盟國家的安全、穩定和增長"。
8.世界海關組織
世界海關組織是一個獨立的政府間的多邊國際組織。1953年在布魯塞爾成立,當時稱海關合作理事會。理事會每年六月舉行一次會議,通常在布魯塞爾舉行。但每三年有一次會議在布魯塞爾以外的地方舉行?偛吭O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宗旨:通過政府合作來確保全世界各種海關制度最大程度的和諧與一致,以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通過制定國際公約推動各國海關的合作,在促進協調和簡化海關手續、方便國際貿易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9.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
1989年1月,澳大利亞總理霍克建議召開部長級會議討論加強亞太經濟合作問題。首屆會議于1989年11月6-7日在堪培拉舉行,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西蘭和東盟6國的外交、經濟部長參加了會議。1991年11月在漢城舉行的APEC第三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漢城宣言》,正式確定APEC的宗旨和目標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堅持開放性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
APEC現有成員21個,包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中國臺北、印尼、日本、韓國、墨西哥、馬來西亞、新西蘭、巴布亞新 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泰國、美國、越南。 APEC共有5個層次的運作機構。
(1)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每年下半年舉行。
(2)部長級會議。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前舉行。由各成員國外交部長和經貿部長出席(中國 臺北只能派主管經濟事務的官員出席)。
(3)高級官員會議。每年舉行4-5次會議,由司局級或大使級官員參加。主要任務是執行 領導人和部長會議的決定,并為下次領導人和部長會議做準備。
(4)貿易和投資委員會(CTI)、經濟委員會(EC)、經濟技術合作分委員會(SCE)、行政預算委員會(BAC)。CTI負責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的工作;EC負責研究本地區經濟發展趨 勢和問題;SCE負責指導和協調經 濟技術合作;BAC負責預算、行政和管理問題。
(5)秘書處。為APEC各層次的機構提供支持與服務。秘書處最高職務為執行主任,每年由會議的東道主指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