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又一家養老社區在成都正式投運。7月20日,位于成都市溫江區的中國太平·芙蓉人家康養社區正式啟動運營,這是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在四川落地的首個康養社區項目。
“該項目不僅是中國太平支持四川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的一次重要貢獻,也是加速醫養生態圈構建、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的一個具體舉措。”中國太平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近年來,保險業紛紛布局養老產業、提供高品質的養老服務。其中,養老社區更是保險機構競逐的“主戰場”之一。
險企爭相落子養老社區
走進中國太平·芙蓉人家康養社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其完善的養老及商業配套設施,養老公寓、旅居型養老酒店、養老院、護理院等應有盡有,能夠一條龍滿足老年人“居、娛、康、養、護”需求。具有防滑功能的地板、高度適宜的扶手、邊緣做了圓角處理的家具、安裝在順手位置的拉升報警器,疊加周邊兩公里范圍內的華西醫院溫江院區等優質醫療資源,這些服務細節充分展現了對老年人的深刻理解。
“芙蓉人家作為中國太平旗下的持續性照料養老社區項目,主打‘智慧養老’理念。”上述負責人告訴《金融時報》記者,面對日益增長的健康養老需求,近年來,中國太平持續推進養老社區布局,通過“自持+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建立多維度養老服務體系。截至2024年6月,中國太平“自持+第三方合作”的康養社區已達到63家,覆蓋25省(直轄市)51市。
最新發布的《中國健康老齡化發展藍皮書(2023-2024)》顯示,我國現有60周歲及以上人口近3億人,2035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到21世紀中葉,將達到約5億人。這意味著,養老已不僅是家事,更是國事。
今年5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在風險有效隔離的基礎上,支持保險機構以適當方式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實現長期護理、風險保障與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服務有效銜接。”
與之相適應,近兩年,多家保險公司在養老社區布局上正加速進行。據《金融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3年,泰康保險新增7家養老社區;中國人壽新增7個可對接“保險+養老”業務的機構養老項目,包括4個城心養老公寓和3個城郊養老社區;中國太保去年12月新開業了5家養老社區……
多位業內人士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保險公司布局養老社區具有天然優勢。一方面,養老社區具有前期投入大、后期回報穩定的特點,與保險資金特別是壽險資金的長久期特性非常匹配;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布局養老社區能夠較好地與主業聯動,通過提供風險保障、財富管理和養老服務一站式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養老需求,進而實現差異化經營,提升產品規模和價值。
截至目前,泰康保險養老社區已在全國35個城市布局42個項目,其中20個項目已投入運營,入住居民超13000人;中國人壽養老社區已覆蓋北京、天津等13個城市,建成和在建養老床位數超8700張;中國太保旗下養老社區“太保家園”已在12個城市落地14個項目,規劃養老服務床位逾1.58萬張。
“目前,險企投資的養老社區形態較為豐富,無論是風景優美的城郊養老社區,還是煙火氣十足的城心養老社區,抑或是旅游與養老結合的旅居養老社區,皆有涉足。”中華聯合保險集團研究所首席保險研究員邱劍表示,這些社區很好地滿足了不同年齡段、不同狀態的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是保險服務人口老齡化的重要體現。
養老社區運營模式基本形成
目前,保險公司布局養老社區已從原先的重資產模式,逐漸形成輕重資產相結合等多種模式并行的探索之路。
其中,重資產模式因最先試水,目前運作也最為成熟。以泰康保險旗下的泰康之家為例,其通常都是由保險資金直接投資、建設、運營。業內人士分析稱,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有效控制服務質量,便于統一管理。然而,重資產模式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投資周期較長,回報速度較慢,且大多布局在一線城市,對入住客戶的經濟水平要求也較高。
泰康保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曾公開表示,養老社區并不是一樁“好生意”。從拿地到蓋房,一個養老社區項目平均需要5年,建設花費在30億元至50億元,運營后要承受5年無收益的壓力。這也就意味著,不管是入局重資產養老社區,還是入住此類社區,“門檻”都不低。記者獲悉,芙蓉人家投資已超21億元。
正因如此,近年來,以輕資產和輕重結合模式布局養老產業的險企越來越多。“輕重結合”典型如中國人壽、中國太保,除了自建養老社區外,還會選擇與第三方合作。早在2015年,中國人壽就與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開展深度合作,探索推出“普惠型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國壽·福保社區頤康之家”作為政企合作的普惠養老樣板工程,真正實現了“政府支持、社會運營、合理定價”,擴大了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讓更多人以普惠的價格就近養老。截至4月底,中國人壽在深圳的4個項目運營養老床位242張,其中政策性床位71張,占比接近30%。從價格來看,政策性床位平均收費相當于市場化床位的60%。
在業內人士看來,布局養老社區,讓客戶看到了保險公司解決養老問題的能力。如果現在不進行養老服務的布局,未來在養老保險業務的競爭上會被甩開很多。
近兩年,輕資產模式尤其受中小保險公司的青睞。其中,大家保險以“城心養老”成為典型。輕資產運營指保險公司通過在城市核心區租賃物業,并將其進行適老化改造成養老社區,社區內部配有全科醫生、小型醫療中心以及專業照護力量,不過主要醫療資源依托周邊公立醫院而非自建醫院。大家保險于7月6日剛剛開業的“大家的家·天津泰安道城心社區”正是采取了長租模式。
“輕資產社區一張床位的成本僅為重資產的一半,保險公司通過租賃物業,把成本降下來,目的就是降低每位入住老人獲取服務的成本。”大家保險集團副總經理李欣說。截至2024年6月底,大家保險已在全國布局17個城心醫養社區。
不過,投資模式并非一成不變,險企也在結合自身情況和運營實踐持續優化。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看來,保險公司需要根據自身的資金實力、抗風險能力、對資產流動性和投資回收期的要求,來選擇適合的發展模式。一般來說,只有資金實力比較雄厚的保險公司才適合進入重資產賽道競技,其他公司更應該選擇輕資產模式或者輕重并舉的模式。
從“重產品”向“重服務”轉變
面對著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養老社區,作為支付方的保險公司,扮演好養老服務供給方的角色愈發重要。
一位壽險業內人士認為,最初,保險公司可能是為了實現產品差異化,增加了各種增值服務。經過幾年的實踐,“保險+服務”對保險業而言意義重大。“今天的保險交付,已經不是簡單地規避產品同質化,而是開始不斷擴展給客戶的價值內涵。保險實際作用是對沖經濟風險,但是如果能夠有針對性地用服務給出解決辦法,將比賠付更加有效。”
“產品是服務的開始,服務是產品的延伸,服務已成為時代的需要。”上述負責人稱。事實上,通過服務多元化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需求,已在養老社區布局上有所體現。“從保險公司的探索實踐看,養老保險與養老社區結合的模式比較多,但最近幾年也出現了把健康管理逐漸納入養老服務的嘗試,比如,利用自身的資源整合優勢發展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形成差異化競爭。”
中國平安自2021年開始布局“保險+居家養老”,并持續優化其服務體系:2022年,推出服務品牌“平安管家”;今年3月,發布居家養老“住聯體”模式,并推出“573居家安全改造服務”。據中國平安有關負責人介紹,“住聯體”可以概括為一套居家安全享老服務體系,具體包括一項專業的團體標準、一套便捷的評估體系、一個優質的服務聯盟以及一個智能的服務生態,旨在滿足長者居家安全需求,破解居家適老化難題。截至目前,中國平安居家養老服務已覆蓋全國54個城市,超過10萬人獲得服務資格。
李文中進一步表示,“9073”模式中,90%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對此,保險公司有必要通過探索優化資源整合、降低管理成本等,找到更加合理的盈利模式和更優質的服務模式,向中低收入群體延伸,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